對波斯的戰(zhàn)爭[112]
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英國不久前發(fā)動了對波斯的戰(zhàn)爭,根據(jù)最近的報告,他們打得很猛烈,以致波斯的沙赫被迫投降。要了解這場戰(zhàn)爭的政治原因和目的,必須回溯一下波斯歷史上的某些事件。由自稱是古代波斯皇帝的后裔的伊斯馬伊耳于1502年創(chuàng)建的、保持大國的強盛和威望達兩百多年之久的波斯王朝,1720年左右,在波斯東部各省的阿富汗人起義時遭到了致命的打擊。阿富汗人侵入了波斯西部,有兩個阿富汗王公還高踞了幾年的波斯王位??墒遣痪茫麄儽惚恢募{迪爾趕走了。起初,他是波斯王位的一位覬覦者手下的統(tǒng)帥。后來,他自己據(jù)有了王位,不僅制服了起義的阿富汗人,而且以他對印度的四海馳名的入侵大大促進了已經(jīng)開始衰落的莫臥兒帝國的瓦解,從而為英國在印度建立統(tǒng)治打下了基礎。
在1747年納迪爾-沙赫死后波斯處于一片混亂時,產(chǎn)生了阿罕默德·杜蘭尼領導的獨立的阿富汗王國;這個王國合并了赫拉特、喀布爾、坎大哈、白沙瓦等公國和后來為錫克教徒[113]占領的所有土地。這個拼湊得極不牢固的王國在它的創(chuàng)建人死后就瓦解了;它又重新分裂為原來的各個組成部分,即獨立的、各有其自己首領的、互相之間干戈不息的阿富汗部落,這些部落只有在必須共同對付波斯的場合下才不得不聯(lián)合起來。阿富汗人和波斯人之間的這種由于種族不同而產(chǎn)生的、被歷史傳統(tǒng)加深了的、并且經(jīng)常被邊境糾紛和相互責難保持著的政治對立,似乎同時又被宗教對立合法化了,因為阿富汗人是遜尼派伊斯蘭教徒,即正統(tǒng)的伊斯蘭教徒,而波斯則是異端的什葉派的堡壘。
盡管波斯人和阿富汗人之間存在著這種尖銳和普遍的對立,他們畢竟有一點是共同的,即他們都以俄國為敵。俄國最初入侵波斯是在彼得大帝時代,但是這次入侵并沒有得到多少好處。在這方面取得更多成功的是亞歷山大一世;他通過古利斯坦條約[114]奪去了波斯的十二個省,這些省大部分位于高加索山脈南面。以土庫曼徹條約[115]告終的1826—1827年的戰(zhàn)爭,使尼古拉又從波斯奪去了若干地區(qū),而且禁止波斯船只在波斯自己的靠近里海岸邊的領水內(nèi)航行。過去領土被占所留下的記憶、現(xiàn)在波斯所忍受的壓迫以及對將來可能再遭受侵略的憂懼,都同樣地促使波斯產(chǎn)生對俄國誓不兩立的仇恨。至于阿富汗人,雖然他們同俄國從來沒有發(fā)生過真正的沖突,可是他們一向認為俄國是他們宗教的夙敵,是要把亞洲一口吞下的巨人。波斯人和阿富汗人都把俄國當做天然的敵人,就使得這兩個民族都把英國看做自己的天然的盟友。因此,英國為要保持自己的統(tǒng)治勢力,只需扮成波斯和阿富汗之間的善意的調(diào)停者,堅決反對俄國人的入侵。假友好加上真抵抗,別的就什么也不需要了。
然而不能說這種優(yōu)越的地位被利用得很成功。1834年挑選波斯王位繼承人的時候,英國人不得不支持俄國所提議的一位王子,次年,當這位王子同他的競爭者進行武裝斗爭時,又不得不給以資財上的支持并派英國軍官去積極援助[116]。被派到波斯去的英國使臣都受命警告波斯政府不要受人挑唆:不要發(fā)動對阿富汗人的戰(zhàn)
爭,說這種戰(zhàn)爭除去浪費資財外,不會帶來什么好處;可是當這些使臣堅決要求上級授權來防止對阿富汗人一觸即發(fā)的戰(zhàn)爭時,英國政府卻提醒他們注意1814年的舊條約中的一項條款,根據(jù)這項條款的規(guī)定,如遇波斯與阿富汗發(fā)生戰(zhàn)事時,英國人在未得到進行調(diào)解的邀請之前不得加以干預。英國外交代表和印度英國當局認為俄國在策劃這場戰(zhàn)爭,因為這個大國想借波斯政治勢力的向東擴張而為俄軍遲早侵入印度開辟道路。但是這些理由對當時領導外交部的帕麥斯頓勛爵似乎沒有起任何作用,至少是作用很小,于是在1837年9月波斯軍隊侵入了阿富汗。波斯軍隊在打了一些小勝仗以后,直抵赫拉特城,他們在城下扎下營寨,并在俄國駐波斯宮廷大使西莫尼奇伯爵的親自指揮下展開了圍攻戰(zhàn)。在這些軍事活動進行的全部期間,英國大使麥克尼耳卻被相互矛盾的訓令縛住了手腳。一方面,帕麥斯頓勛爵命令他“避免討論波斯與赫拉特的關系問題”,說這些關系似乎與英國無關;另一方面,印度總督奧克蘭勛爵又希望大使勸阻沙赫不要繼續(xù)軍事行動。在這次出征的最初時刻,愛里斯先生召回了在波斯軍隊中服役的英國軍官,但帕麥斯頓又把他們派回去了。當印度總督再次命令麥克尼耳召回英國軍官時,帕麥斯頓又撤銷了這道命令。1838年3月8日,麥克尼耳前往波斯軍營自薦居間調(diào)處,但不是以英國的名義,而是以印度的名義。
1838年5月底,從開始攻城已經(jīng)過了將近九個月,帕麥斯頓才向波斯宮廷發(fā)出了一個威脅性的照會,第一次對赫拉特事件表示抗議,第一次全力痛斥“波斯同俄國的聯(lián)系”。同時,印度政府派兵從海路開赴波斯灣,下令奪取不久前為英國人占據(jù)著的哈臘克島。稍后,英國大使從德黑蘭轉到埃爾斯倫,而前往英國的波斯大使則不準入境。在此期間,赫拉特雖遭長期封鎖,但未屈服,波斯人的每次進攻都被打退,1838年8月15日沙赫被迫撤圍,匆忙地把軍隊撤出阿富汗。英國人的活動本來可以就此結束,但是事情的演變卻奇怪之至。英國人不滿足于制止了波斯想侵占一部分阿富汗領土的企圖,——他們認為這一企圖是在俄國的示意下和為了俄國的利益而產(chǎn)生的,——決定把整個阿富汗攫為己有。著名的阿富汗戰(zhàn)爭[117]就這樣開始了。這個戰(zhàn)爭的結果是英國人的慘敗,而誰該對這次戰(zhàn)爭負實際責任,迄今也還是一個大秘密。
成為目前同波斯開戰(zhàn)的理由的事件,同阿富汗戰(zhàn)爭之前的情況很相似,即波斯人向赫拉特進軍,而這次進軍的結果是占領了該城。但是說來令人奇怪,英國人這次以盟友和保護者的姿態(tài)支持的恰恰是在阿富汗戰(zhàn)爭時他們極想推翻而未能推翻的多斯特-穆罕默德。這次戰(zhàn)爭是否包含著同前次戰(zhàn)爭同樣異手尋常和出人意料的后果,尚待分曉。
卡·馬克思寫于1857年1月27日左右
作為社論載于1857年2月14日“紐約每日論壇報”第4937號
原文是英文
俄文譯自“紐約每日論壇報”
俄譯文第一次發(fā)表
注釋:
[112]本文標題是根據(jù)馬克思的手稿加的。——第127頁。
[113]錫克教派是十六世紀旁遮普地區(qū)產(chǎn)生的宗教派別。錫克教徒關于人類平等的教義(旨在調(diào)和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成了從十七世紀末葉展開的農(nóng)民反對印度封建主和阿富汗掠奪者的斗爭的思想體系。后來,錫克教徒中分化出封建的上層,它的代表領導著這個在十九世紀初包括整個旁遮普和一系列鄰近地區(qū)的錫克教徒國家。——第127頁。
[114]古利斯坦條約是1813年10月24日(俄歷12日)簽訂的。這個條約結束了1804—1813年俄國和波斯的戰(zhàn)爭。條約正式規(guī)定把下列各地區(qū)劃入俄羅斯帝國:達格斯坦、格魯吉亞連同舒拉格爾省、依麥列梯亞、古里亞、明格列里亞和阿布哈茲,此外還有卡拉巴赫、干扎、舍金、希爾萬、杰爾賓特、庫賓、巴庫等諸汗國以及塔雷什汗國的北部。俄國享有在里海保持艦隊的特殊權利;條約還規(guī)定雙方商人可以進行自由貿(mào)易。——第128頁。
[115]土庫曼徹條約是1828年2月22日(俄歷10日)在土庫曼徹村簽訂的。這個條約結束了波斯的沙赫為奪取外高加索的俄國土地而引起的1826—1828年的俄波戰(zhàn)爭。條約規(guī)定了俄國和波斯的新的國境線,基本上是以阿臘克斯河為界。埃里溫汗國(跨阿臘克斯河兩岸)和納希切萬汗國的領土劃歸俄國。規(guī)定俄國商船可以自由航行千里海和俄國有在里海擁有艦隊的特殊權利。俄國取得了領事裁判權以及同波斯貿(mào)易往來方面的一系列優(yōu)惠條件。——第128頁。
[116]在波斯王位的繼承人阿巴斯-米爾扎于1833年10月死去以后,他的兒子、已被任命為阿捷爾拜疆統(tǒng)治者的穆罕默德-米爾扎被宣布為他的繼承者。在穆罕默德的年邁的祖父費特赫-阿里-沙赫于1834年10月死去以后,有好幾個人出來爭奪王位。英國公使坎伯爾想使新的沙赫依靠英國,于是供給穆罕默德從塔夫利茲向德黑蘭進軍所需的軍費,幫助他登上王位。穆罕默德-沙赫的軍隊是由英國軍官林賽指揮的。——第128頁。
[117]指1838—1842年英國人為了對阿富汗進行殖民奴役而發(fā)動的第一次英國阿富汗戰(zhàn)爭。1839年8月喀布爾被占領,但是由于該地在1841年11月爆發(fā)了起義,英國人被迫于1842年1月開始向印度撤退,后來變?yōu)閭}惶潰退。4500名英國兵和12000名隨軍服務人員中只有一人逃到了印度邊界。——第132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