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共產國際在1943年5月宣布解散的時候,毛主席是非常高興的。蘇聯(lián)情報人員在1943年5月31日致季米特洛夫電中說:“在收到您的電報以后,中共中央召開了政治局會議,毛澤東作了形勢報告。毛澤東說:關于解散共產國際的建議完全正確,共產國際已經活夠了。共產國際沒有理解中共活動的條件,因此起了阻礙作用。”“毛和他的擁護者大大地松了一口氣。”
毛澤東早在1930年的《反對本本主義》這篇文章中就曾明確提出:“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但那時毛澤東地位還不高,說話分量不夠,所以這個話并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到1938年六屆六中全會,已經成為我們黨的領袖的毛澤東馬上抓住這個機會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毛澤東在1938年的《論新階段》中說:“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xiàn)中帶著中國的特性,……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建國初期修訂毛選時,為了避免蘇聯(lián)老大哥不高興,把“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改成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現(xiàn)在的毛選還是這樣,但實際上原文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當時全黨還沒有經過整風,仍然籠罩在對共產國際的迷信中,所以毛澤東的話也沒有引起全黨的重視,甚至還有人反對,比如王明說“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口號是錯誤的。這樣提出問題,本身就是非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的馬克思主義是沒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的。”這就讓毛澤東意識到要想破除這種阻力,真正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必須開展整風,打破人們對共產國際的迷信。
開展整風運動以后,當蘇聯(lián)跟德國開戰(zhàn)后,把主要力量放在歐洲,這時斯大林擔心日本趁機從東邊進攻蘇聯(lián),所以三番五次發(fā)電報給中共中央,要求我們出動主力部隊去進攻駐扎在中蒙邊境的日軍,騷擾一下,分散日軍的注意力。這要在過去就是“圣旨”,但毛澤東認為斯大林的要求超過了我們的能力,致電周恩來、劉少奇說:我們決心在現(xiàn)在條件下以最大可能幫助蘇聯(lián)紅軍的勝利,但我們在軍事上的配合作用恐不很大。假若不顧一切犧牲來動作,有使我們被打坍,不能長期堅持根據地的可能,這不管在哪一方面都是不利的。大規(guī)模動作仍不適宜,還是熬時間的長期的方針,原因是我軍各種條件均弱,大動必傷元氣,于我于蘇均不利。這等于明確拒絕了蘇聯(lián)和共產國際的瞎指揮,毛澤東在《駁第三次“左”傾路線》中非常尖銳地諷刺道:“‘武裝保衛(wèi)蘇聯(lián)’的提法,是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感覺,或者是神經衰弱病患者的感覺,如果不是完全胡扯,就是一大半胡扯。我們通共只有幾萬武裝,如何保衛(wèi)得這許多?”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