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新能力的本質
創(chuàng)新能力最本質的東西恰好是中國教育界忽略的東西,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想象力、洞察力。
第一,好奇心和興趣。
一個人是否有好奇心和興趣,決定了這個人有沒有創(chuàng)新能力。如果他做什么事情都沒有興趣,沒有好奇心的話,就不太可能超常發(fā)揮,不太可能做出很重大的發(fā)現(xiàn)。愛因斯坦說他還是4、5歲的小孩時,父親送給他一個指南針,他看了之后,一下子就有了強烈的興趣,他發(fā)現(xiàn)這個針不管怎么擺都往一個方向走,他覺得背后肯定有重要的原因,因而下定決心要把它搞清楚。
第二,想象力。
想象力實際上是人類進化來的,是我們能夠生存的一種基本能力。人要能夠生存就要能夠認識世界,為什么我們能夠發(fā)明槍炮,老虎獅子就不能,就是人類有想象力。有了想象力,人類才能發(fā)明創(chuàng)造,想象力使人類變成世界上最強大的物種。比如北京奧運開幕式上“地球奔跑”那個背景,上半球的人正著跑,下半球的人倒著跑,這反映了當初人類數(shù)千年來對地球的認知理念。起初覺得地球怎么可能是個球形,那豈不是南半球的人都要倒著跑嗎?后來牛頓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大家就理解了原來是萬有引力把我們吸在地面上,想象力才開始糾正我們的直覺,于是我們接受了地球是球體的觀點。
想象力對人類至關重要,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創(chuàng)新能力。想象力和好奇心實際上是人與生俱來的,但在發(fā)展過程中如果處理不當,一個人的好奇心和興趣可能被扼殺,處理恰當就可能成為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人。中國的教育方式就屬于處理不當?shù)哪欠N。我們的孩子上學以后,好奇心和興趣就迅速消失,打壓他和扼殺他的好奇心和興趣的是誰?是他的父母、老師,孩子們漸漸地覺得老師和父母說的肯定是對的,他就自己把好奇心和興趣給抑制住了,不去胡思亂想,好好去讀課本、背課本,去背老師講的答案。
我們的教育體制亟待改正的是要培養(yǎng)好奇心和興趣。好奇心和興趣怎么培養(yǎng)?老師講課就是培養(yǎng)好奇心和興趣的重要窗口。普蘭克在自傳里說,他之所以學物理,是因為他中學的時候上了一堂物理課,老師給學生們講功和能。老師說,同學們想象一下,現(xiàn)在有一個工人舉起一塊大石頭,這個工人的胳膊很粗,肌肉很發(fā)達,他奮力把石頭放在屋頂上,而且放得很穩(wěn)。那么這個工人所做的功和他消耗的能量消失了沒有?有人說已經(jīng)消失了,老師解釋說沒有消失,如果20、30年后有人經(jīng)過這個房子,房子倒了,石頭掉下來砸到了一個人的腳上,這個人就知道能量沒有消失了。普蘭克一想原來其中有這么多道理,他的興趣就來了,所以他終身學物理。
好奇心和興趣是應該由老師在課堂上或教學中培養(yǎng)出來的,但現(xiàn)在的課堂教學有多少老師下功夫去做這些呢?老師都拼命忙碌于自己出成果、SCI論文、到新校區(qū)上班等,很少有人在想怎么把課講得吸引學生。
第三,洞察力。
洞察力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另一個重要方面。過去教育界不提洞察力,覺得這個太懸。實際上洞察力一點不懸,我們年齡大一點、生活經(jīng)驗多一點的人都知道,在面對復雜情況時往往來不及思考、推理卻能很迅速地找到問題的關鍵和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是洞察力強。打個不恰當?shù)谋扔?,路上的車很多,有人要超車進入主干道,很多時候都來不及推理和計算哪個時刻是最佳的,具有較好的洞察力就會發(fā)現(xiàn)機會,超車就成,這就是一種感覺。
怎樣培養(yǎng)洞察力呢?這可能是教育界創(chuàng)新能力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最經(jīng)典的例子是楊振寧先生講過的自己的科學洞察力是如何培養(yǎng)的,他并沒有具體提到洞察力,但實際上說得就是這么一回事。楊振寧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學量子力學時,講課的老師采用典型的中國實例講法,講得非常仔細和深刻,他的筆記記了厚厚一疊,現(xiàn)在還經(jīng)常拿出來查,因為那些公式仍然在應用。楊振寧到了芝加哥大學后,因為要攻讀博士學位,涉及到學分夠不夠的問題,他又重上了量子力學課,上量子力學課的是美國氫彈之父埃德華·特勒。特勒思想橫溢,從來不備課,想到哪兒就講到哪兒。因為量子力學太復雜,想到哪兒講到哪兒容易,但常常會走入陷阱,老師最感興趣的是看學生們走入陷阱后怎么脫離出來。大師級人物不會因為進入陷阱就不講了,他的腦袋就像陷阱一樣展開,四處探測,看看哪里有出路,這個時候最能表現(xiàn)出一個人的洞察力。學生在老師面前展示自己陷入陷阱然后怎么出來,這是不能假裝的,如果是備課、備教案進入陷阱,那學生就可能學不到什么東西,楊振寧他們就是靠這些逐漸成長起來的。
而我國的大學連大學老師的課堂筆記、講稿都要檢查,哪還有大學老師能夠不備課就去講?而且現(xiàn)在的大學教師又沒有幾個人能意識到這種責任心、有這種能力敢在學生面前不備課隨便講,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洞察力。我1963年上大學時,華羅庚等大師去講課,他們沒有準備,上課想到哪里講到哪里,你就跟著他走。我沒有聽過錢學森講課,后來文革時期曾在大字報上看到批錢學森講課從來不備課,不備課能講得好才是真正的大師,他有自信心,不怕進入陷阱。
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教育思想存在的一個大問題,創(chuàng)新能力不等于知識多,知識多往往還會局限一個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因為一個人最有創(chuàng)新能力往往是他很年輕知識儲備不多的時候。有人會認為這個觀點沒有根據(jù),知識不是越多越好嗎?為什么知識越多就越影響創(chuàng)新能力呢?知識多確實有助于創(chuàng)新能力,如果知識都是準確的,而且能夠消化它,就可以把它變?yōu)樾碌臇|西,這種知識有助于創(chuàng)新能力。但是如果那些知識其中有誤導的,有好多是沒有用的,甚至有部分是垃圾那就麻煩了,或者好多知識雖然是實實在在的,但你遇到問題時在知識堆里轉圈想轉出來是很難的,更談不上新思想了。
現(xiàn)代青年學子最要警惕的,是不要被文化垃圾或者出版垃圾給淹沒。跟年輕人談問題,本來想讓大家都動腦筋想想,結果我發(fā)現(xiàn)他們一般的反應就是過幾天在網(wǎng)上搜索來一堆東西給你,這就是陷入了網(wǎng)上資料里,沒有自己的想法,而這些知識最可怕的往往都是垃圾。最近我看見余秋雨有一個講話,他鼓勵學生要少接觸信息垃圾,他提出,“博學從少讀書開始”。他的話是說去獲取很本質的東西,花的時間并不多。很多朋友看重復的東西,結果反而了解得不清楚,被太多的文化垃圾包圍了。
那什么是文化垃圾呢?怎么能說周圍這些東西是垃圾呢?可以舉一些例子來證明。第一,現(xiàn)在學生們發(fā)文章好多都是為了學位,為了多發(fā)文章就去抄,甚至花錢請人代寫。花錢請人代寫的事在過去是簡直不可想象的,那個時候有人敢做這種事情是要法辦的,而如今居然成為一大產(chǎn)業(yè)。在谷歌上搜索“代寫論文”這個關鍵詞,竟然有747萬條,確實很嚇人,而且公開說是什么“中國論文寫作發(fā)表網(wǎng)”,專業(yè)提供論文寫作發(fā)表,經(jīng)過多年運作目前已有數(shù)十個“正規(guī)優(yōu)秀雜志”可供推薦發(fā)表……。這在我年輕時怎么敢想象!這不就是詐騙嗎?第二,文章是作者自己寫的,但是都不下功夫?,F(xiàn)在有一些年輕人一年要發(fā)表一二十篇文章,要寫幾本書,都不知道哪里來的時間寫這么多東西。很多書實際上沒有可讀性。每隔兩三天,工作人員都會拿來一堆的報紙雜志,我?guī)缀醵疾豢?,看也是簡單地翻翻,看看有沒有感興趣的雜志,90%以上都是包裝不打開就放在那里,等著下次有人來搬走。各種各樣的書多數(shù)都不看,偶爾有一兩本,能夠發(fā)現(xiàn)其中有部分可看就很好了。真正的好書被淹沒了。我曾經(jīng)跟書店的總負責人聊過,他告訴我現(xiàn)在中國每年要出版25萬種書,差不多一天就有一百種書出來,所以書店包括圖書館不可能把這25萬種書都拿來,往往都是一些工作人員去選,這樣能選出多少好書?
希望大家不要熱心制造垃圾,因為這些垃圾制造出來的作用都是負的,不是書的價值不高,而是混淆了那些有價值的精品書,因而使得我們的文化很難發(fā)展。
書不是讀得越多越好,要選精品,精品書不一定很多,一本精品書讀完,可能享用一輩子。垃圾書讀多了,反而創(chuàng)新能力就會消失了。其實很多人都意識到讀書要少而精,不久前我曾向南懷瑾老師求教,他告訴我,現(xiàn)在要搞懂一些國學問題,唐宋以后的書不要讀,就讀唐宋以前的,唐宋以后的一些文人就是把它改來改去,都失去了原意。但唐宋以前的書最難的就是文字功底不行的就讀不進去,可你要真的好好讀一本,就會有很大的收獲。
(報告人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原校長
據(jù)宣講家網(wǎng)站報告錄音整理)
(未經(jīng)許可,不得復制、印刷、出版,違者負知識產(chǎn)權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