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收入分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收入分配是最現實、最直接、最重要的民生問題,關于這個問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認為,收入分配在我們國家主要是分配關系不合理和分配次序混亂這兩方面的問題。我這里講的只是一家之言,僅供大家參考。
第一,分配關系不合理。
我把分配關系不合理概括為“兩降四大一不順,三低一慢兩并存”,下面我們分別看看其具體表現是什么。
首先是“兩降”。即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降低,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降。
1995年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重是67.3%,跟同期的國際水平差不多,2005年降到54.1%,2007年再降為50.6%,12年間下降了16.7%。而同期政府企業(yè)收入比重均有提高,政府收入比重提高的最快。每年財政收入增長了30%多,至少也有25%以上,這個增長幅度比GDP的增長速度以及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快多了。這個快有沒有道理?有一段應該說還是有道理的,特別1994年那會兒中央手里沒錢,就有點指揮不動地方,所以進行了稅制改革,增加中央可以掌握的資源,這對于維護國家統一、加強宏觀調控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但進入21世紀以后,這個情況可能是有點過。
據中國社科院的有關數據顯示,1990年到2007年,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例從53.4%降到了39.7%,15年下降了13.66%。從國際上看,居民收入所占比重一般在70%左右,勞動報酬所占比重一般在60%左右,我國由53%降到39%,這個比例顯然是太低了。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想方設法提高兩個比重,就是基于目前存在的這樣一個分配問題所做出的判斷。
其次是“四大”。
第一“大”是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偏大。1985年時城鄉(xiāng)收入差距是1.86:1,這個差距不大,因為改革開放是從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率先起步的,所以那幾年農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農民的生活改善幅度比較快,可之后就基本呈現城鄉(xiāng)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雖然從2006年1月1日起中央全面取消了農業(yè)稅,但城鄉(xiāng)收入差距仍然在3.3倍左右,如果考慮到城鎮(zhèn)居民享有的教育、醫(yī)療、環(huán)境等多方面優(yōu)惠,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就更大。
第二“大”是地區(qū)收入差距偏大。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以來,西部地區(qū)居民收入有了較大增長,但差距還是有繼續(xù)拉大的趨勢。2008年居民人均收入最高的省與居民人均收入最低的省相差15706塊錢,收入值比是2.43:1。美國在20世紀初期的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大概是2倍,之后就一直縮小,我國這個收入差距顯然是偏大的。
第三“大”是行業(yè)工資差距進一步擴大。2008年,平均工資最高的行業(yè)是證券業(yè),人均年收入17.21萬元;平均工資最低的行業(yè)是畜牧業(yè),人均年收入只有10830塊,兩者相差近16倍,比2005年時候的7.78:1又拉大了8倍,而國際上行業(yè)收入差距最多是4倍,這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
第四“大”是職業(yè)群之間包括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偏大。大家通過報道了解到的企業(yè)高管的薪酬(當然這里面不只包括年薪,還包括股權激勵收益)最高是6600萬,是同年全國職工平均工資的2687倍,跟美國最高、最低收入差距比較接近了。我國上市公司高管的平均年薪是58.39萬元,是全國職工平均工資的23倍,如果加上股權激勵收益,兩者之間的差距在30倍以上。其中金融企業(yè)高管平均年薪是351萬元,是金融行業(yè)職工平均工資的71倍,是全國職工平均工資的140.8倍。
其三是“一不順”,即組織層級之間、機關事業(yè)與企業(yè)之間分配關系尚未理順。
層級之間的分配關系不順,一些地方下級行政機關工資水平高于上級行政機關。北京市剛搞陽光工資“3581”的時候,中央機關是大概“2468”,現在追上來了,但跟北京市還有差別。據我了解,北京市市級機關的收入是低于區(qū)級機關的,區(qū)級機關可能又低于某些縣級機關的,國際上很少有這種情況。
行政機關應該參考企業(yè)薪酬水平來調整確定公務員的工資,但這種機制沒有建立起來。現在由于公務員的工資水平也還可以,福利待遇不錯,特別是個別地方還能分房(不論是福利分房,還是低于市場價格去購房),所以現在全國公務員考試是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這種狀況在歷史上也是沒有的。
其四是“三低”,即勞動密集型企業(yè)、私營企業(yè)和生產一線員工的工資水平偏低。
2008年全國的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是29229元,低于全國職工平均工資的行業(yè)有7個,農林牧漁的職工是全國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44%,住宿餐飲行業(yè)職工是68%,建筑業(yè)是75%,制造業(yè)職工的平均工資只相當于全國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84%。而國際上通行慣例是,制造業(yè)應該等于甚至略高于其它行業(yè)平均工資,但我國是倒過來的,低于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因此中國制造之所以信譽不太好,這也是原因之一。而29229這個數據一出來就在網上被罵成一片,很多人發(fā)帖留言說:我和我的親戚、我的朋友、我的熟人沒有一個達到29229,到底是誰的工資在上漲?錢是不是都跑到中央企業(yè)、壟斷行業(yè)、國有單位去了?
2008年私營企業(yè)的平均工資是17071元,只相當于全國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58%。這個數可能還有點高估了,因為這是抽樣調查的,還有很多小企業(yè)、微小企業(yè)沒有被包括進來。
其五是“一慢”,即普通職工工資增長速度偏慢。
2004年至2007年,勞動生產力提高了93%,但全國職工平均工資只提高了83%,國有企業(yè)職工平均工資提高了84%。這兩個數都比勞動生產力的提高速度要慢,特別是普通職工工資增長速度慢。2003年至2007年,企業(yè)經營管理人員平均工資比一線生產工人累計多增長了80%,這個差距不但沒縮小,還在進一步拉大。勞動密集型職工工資增長速度更慢,一些抽樣調查顯示,平均增長13%—15%。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