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愛國”是社會準則的重要方面。北京東花市斜街住著一戶姓佘的人家,他們在這里接連17代為一個人守墓,這個人就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愛國將領袁崇煥。梁啟超對其作出如此評價:“使督師以前而有督師其人者,則滿洲軍將不能越遼河一步,使督師以后而能有督師其人者,則滿洲軍猶不能越榆關一步,故袁督師一日不去,則滿洲萬不能得志于中國。”佘家之所以17代人為他守墓,就是因為他們敬重袁崇煥的愛國情懷。
岳飛當年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于風波亭后,他的遺體曾經(jīng)一度不知所蹤。若不是一位獄卒對岳飛的愛國情懷滿懷敬仰,偷偷掩埋了岳飛的遺體,今日我們都無法在真正的將軍墓前祭拜。
第五,立足本職崗位,各安其位。“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孔子看到有人沒有安其位而說出的。
(五)生態(tài)文明方面
所謂生態(tài)文明,顧名思義,就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huán)、全面發(fā)展、持續(xù)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tài)。在這方面,中國古人留下了很多智慧。
第一,中國古人特別重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說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張載曾說過“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句話被總結為“民胞物與”,這個成語的后半部分講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陶淵明也特別講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用他自己的詩來表述就是“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第二,中國古人特別重視遵從自然規(guī)律。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中國的二十四節(jié)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二十四節(jié)氣的基本原理是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劃分為24份,每個節(jié)點稱為一個節(jié)氣或中氣,節(jié)氣和中氣交替出現(xiàn),每個歷時約15天。其中,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共12個被稱為節(jié)氣;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共12個被稱為中氣。
玉田縣虹橋鎮(zhèn)后獨樹村農(nóng)民在收獲白菜(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第三,中國古人特別重視生態(tài)保護。孟子說,“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宋太祖趙匡胤一向?qū)檺叟畠?,但見到女兒穿用翠羽制作的衣服后,嚴肅地告誡她,以后不能如此奢靡,一國公主如此穿著,勢必會引起其他人效仿,百姓會受到利益驅(qū)動,殺生害命。這個故事從一個側面形象地說明中國古人對于生態(tài)保護的重視。
(根據(jù)宣講家網(wǎng)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jīng)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