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詞家辛棄疾
在歷史諸國的立國過程中,北宋有一個明顯的問題,那就是“盜國”。由于急于立國,北宋沒有把北方的燕云十六州納入版圖,導致北方無險可守,對上遼國幾乎屢戰(zhàn)屢敗。而后,北宋急于復仇,與金國聯合又是犯了巨大的錯誤,導致在遼國被滅后被金國所滅。父子皇帝被俘,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二次“南北朝”。
兩宋軍事實力的對比,可謂天壤之別。北宋不合理的重文輕武、將兵分離、皇帝過分干預以及分兵而治等問題,導致軍隊對外作戰(zhàn)時可謂“十不敵一”。南宋初年的軍事實力為什么強?因為為了報家仇國恨,軍隊有很多私人招募的死士,比如岳家軍。但是,岳飛最終也因為皇帝的金令功虧一簣。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稱得上是“千古第一詞家”。辛棄疾出生在中國北方,但在他出生的13年前,北宋就已滅亡。他自幼隨祖父辛贊生活,辛贊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因為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孫子身上,辛贊給孫子起名叫辛棄疾,還分別請來文武兩位老師來給他授課。
21歲那年,辛贊去世不久,辛棄疾在濟南暗中變賣家產,組織起了兩千人的義軍起義。由于起義軍難以獨立生存,他便率人投奔了在泰山中由耿京領導的有十萬之眾的一支聲勢浩大的義軍,并擔任掌書記。之后,辛棄疾與耿京商議,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歸途中,辛棄疾得知耿京被叛將張安國所殺,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張安國擒回南宋建康,斬首市曹,名震一時。南宋洪邁《稼軒記》記載:“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從此,22歲的辛棄疾開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辛棄疾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富國的具體規(guī)劃,后又上《九議》,進一步闡發(fā)《美芹十論》的思想,但都未得到采納和實施。辛棄疾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zhàn),卻又屢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
辛棄疾因光復故國的偉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無奈發(fā)而為詞,其獨特的詞作風格被稱為“稼軒體”,被稱為“千古第一詞家”。無論高樓遠眺、寒窗夜讀,還是旅途書壁、歸隱題軒;無論移官留別、餞客送行,還是元夕觀燈、中秋賞月;無論遣興寫懷、舉觴祝壽,還是撫今追昔、談史論經……辛棄疾那橫戈越馬、以復中原為己任的豪情壯志,那因受昏庸無能的統(tǒng)治集團壓制、排擠、打擊,長期郁積而成的滿腹不合時宜,隨時隨處,一觸即發(fā)。其弟子范開曾評價:“公一世之豪,以氣節(jié)自負,以功業(yè)自許,方將斂藏其用以事清曠,果何意于歌詞哉,直陶寫之具耳。故其詞之為體,如張樂洞庭之野,無首無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滅,隨所變態(tài),無非可觀。無他,意不在于作詞,而其氣之所充,蓄之所發(fā),詞自不能不爾也。”這說明辛棄疾的詞外功夫千古第一,造就了他詞的成就千古第一,就像陸游所說的“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比如,從《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中,我們可以看到辛棄疾以小見大、以破家喻破國的凄苦之心,尤其是“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一句,更表達出了南宋文人那種對殘破河山、國家未能統(tǒng)一的郁結憤恨。從《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中,我們可以看到辛棄疾那種既自我開釋、又意欲有所作為的心情,尤其是“沈吟久,怕君恩未許,此意徘徊”更是把這種心情表達得躍然紙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