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剛才您說的這個,我現(xiàn)在腦子里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當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滿足時,精神層面的需要,就像您剛才說的價值感和意義感,就變得尤為迫切?,F(xiàn)在青少年的成長,學習成績是他唯一的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方式。其實孩子可能會空虛,如果在其他方面也能找到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通道,就像我們今天提到的勞動,在勞動實踐中體會自我價值,孩子也會有一種內(nèi)心很充實的感覺。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今天有這樣一期節(jié)目,“讓青少年在勞動教育中成長”。
剛才我就有一個深深的體會,我們家長朋友們,不應(yīng)在孩子主動勞動時給予否定,比如“你為什么耽誤學習時間,你在瞎干這些干嘛啊?你長大了都有人替你干的事,你在這兒自己往下坡路上走”,可能有家長會這樣去評價孩子的勞動,讓孩子一下就心灰意冷了。
比如,我的學生曾經(jīng)寫過一個悄悄話。他說,星期天爸爸媽媽很忙,都出去工作了,他就一個人想幫爸爸媽媽做點什么,因為他們最近太辛苦了。你看孩子內(nèi)心世界多美好啊。他看到陽臺上擺了很多啤酒瓶,他就從陽臺開始收拾,把那些啤酒瓶全都挪到旁邊的一個小桌子上,然后擦了地。擦完以后,他再把啤酒瓶一個一個挪回去。正在這時候,有一個啤酒瓶口有一只蟑螂,他趕快用手趕走,沒想到把瓶子碰倒了,這個瓶子又碰倒了其他瓶子,就碎了一地。他這時候挺著急的,這怎么辦?。课业泌s緊收拾。他剛要收拾,門兒開了,爸爸進來了。他爸爸一看碎了一地的啤酒瓶就特別生氣,一巴掌就給這孩子打屋里去了,說“你又不學習,在家又折騰,去,屋里待著去,趕緊看書去”。然后孩子進屋以后就特別委屈,他就在悄悄話里寫,“我以后再也不幫爸爸媽媽干活了”。
我們看這個爸爸沒有問青紅皂白就否定孩子,原本孩子內(nèi)心世界一個純真的想法,但是可能真的由此就關(guān)住了他的心門。所以我想當孩子主動勞動時,我們家長要給予充分肯定。另外,一旦孩子沒做好時,也不要輕易地否定他。還有就是不代勞,我們有的時候可能會看不上孩子干活,又怕他傷了自己,又覺得他太慢。其實我們大人也是從孩子過來的,我們也有笨手笨腳的時候。
孫老師:是。我聽了剛才兩位老師說,也想到自己孩子的一些案例。在他小的時候,其實他對于勞動的興趣還是挺濃厚的。特別是在他沒上學之前,他曾經(jīng)在我沒有起來的時候,給我熬粥。其實到現(xiàn)在他也會熬粥,而且還是很傳統(tǒng)的不用電飯煲的熬法。我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個時候他是很愿意參與勞動的。
但是我想可能隨著他年齡的增長,就像您說的,家長可能就想去阻止,怕他受傷。尤其他的探索欲越來越強,他可能之前會干一些很安全的事,但現(xiàn)在他老想干一些不太安全的事,這是其一。第二,也是希望他能做得更好,可能會干涉多一點。第三,現(xiàn)在上學以后,他的時間安排上,可能真的不是很重視讓孩子專門有時間去勞動。
所以剛才聽了您講的這些內(nèi)容,一方面我們在讓孩子勞動過程中,應(yīng)該讓孩子體驗到那種成就感和快樂。同時,我自己也反思,我覺得要多給孩子勞動的時間,讓他能夠充分地感受到勞動的快樂,像您說的,培養(yǎng)他的勞動觀念。
我還有一個想法,其實像我們這代家長獨生子女還是挺多的。我們作為獨生子女的成長過程中,在勞動方面可能真的做得不夠。從我們父母來說,可能讓我們在從事勞動的過程中就會少一些。針對像我們這樣的家長,您有些什么樣的建議呢?
班建武:我覺得,我們要搞清楚一對概念之間的區(qū)別,勞動和勞動教育也許不是一回事。我們在家庭中面對孩子時,更多的是要進行勞動教育,而不僅僅是讓孩子勞動。
有時候家長要知道,有勞動未必有教育,說不定孩子一做也煩,也不想做,做完了之后還更討厭。像剛才鄭老師所說的,為什么大人總想著去插手,覺得孩子干得又慢又不好,實際上我們忽略了勞動和勞動教育的區(qū)別。一個人在勞動當中是勞動力的身份,這時候我們要用勞動的邏輯來要求勞動力,就是要“多快好省”。可是孩子在勞動教育中是什么身份?他是學習者的身份,所以應(yīng)該遵循的是教育的邏輯。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邏輯。
所以我覺得,作為家長,首先要用教育的視角去看待孩子勞動,而不是用一個面對勞動者的視角去看待孩子勞動。否則的話,您肯定特別容易著急上火。因為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事情。
主持人:我覺得您說得太好了。在您的啟發(fā)下,我好像第一次徹底去想勞動和勞動教育之間的關(guān)系。因為我們原來覺得孩子自己做事,就是去親身體驗勞動了,但是實際上勞動教育本身就是一種體驗的過程。孩子在這個過程當中,像您說的,開始做簡單的,后來難一點,然后再難一點,就是探索世界的過程。
班建武:對。
主持人:像一個小螞蟻從洞里出來,它先悄悄地探一下頭,然后等它覺得安全了,它就再整個出來,然后它再爬得范圍更大一點。其實我覺得,孩子探索世界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如果我們阻礙了孩子,不讓孩子干,孩子就失去了勞動教育對其生命成長的意義和價值。我覺得,您一下點醒了我們,謝謝您,特別好。
班建武:所以我覺得,關(guān)鍵是家長要擺正自己的位置。80后獨生子女家長可能有些事情自己也不會做,那我們怎么去教呢?像我們剛才講的,勞動教育的目標有觀念、能力、精神和習慣。在我看來,當你說你不會的時候,可能是在能力方面有欠缺。
但是在觀念和精神方面,我覺得一點兒問題都沒有?,F(xiàn)在我們進行勞動教育,涉獵的范疇太窄了,過于技能化和技術(shù)化,而沒有突出其觀念和精神的維度。和孩子分享單位里的工作情況本身就是很好的勞動教育,不是非得讓孩子去拖個地才是勞動教育。比如,可能孩子知道媽媽是老師,但他不知道老師這個職業(yè),或者說這個勞動到底意味著什么,里面需要什么樣的勞動精神。家長也不用非得跟孩子說這就是勞動精神,孩子從家長的工作故事當中自然就能夠獲得勞動觀念、勞動精神的涵養(yǎng)。家長之所以覺得沒法教,是因為把勞動教育過于技能化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