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準確把握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
我們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如何把握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和精神實質(zhì)是我們的重點內(nèi)容。習近平法治思想內(nèi)涵豐富、論述深刻、邏輯嚴密、系統(tǒng)完備。前面我跟大家介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法治論述之多、涉及內(nèi)容之廣,是前所未有的。我們把握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至關重要的就是要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11月16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時提出的“十一個堅持”。這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最新、最重要的成果,它精辟地概括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方面。接下來,我們圍繞“十一個堅持”來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
(一)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zhì)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jīng)驗。”我們可以看到,在“十一個堅持”中,第一個“堅持”就是“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黨的領導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法的關系是一個根本問題,處理得好,則法治興、黨興、國家興,處理得不好,則法治衰、黨衰、國家衰。”在我國,黨和法的關系是一個根本問題、是重大問題,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
同時,雖然黨和法的關系是一個根本問題、是重大問題,但是不能夠?qū)⑦@個問題轉(zhuǎn)化為“黨大還是法大”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指出:“‘黨大還是法大’是一個政治陷阱,是一個偽命題。”這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試圖設置的一個陷阱。
“黨大還是法大”是一個偽命題,不存在“黨大還是法大”的問題。為什么不存在?因為在我國,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一致性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另一方面,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
1.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第一,是黨執(zhí)政領導應有之義。在我們國家,中國共產(chǎn)黨是執(zhí)政黨,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所以,黨的領導要貫徹到各個方面,包括法治。
第二,是法治建設的必然要求。我們從“五四憲法”就明確載明了黨的領導,我國現(xiàn)行憲法明確指出:“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zhì)的特征。”所以,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堅持黨的領導,也是憲法確立的。
第三,是我們的一條歷史經(jīng)驗。黨重視法治,法治就能不斷地向前發(fā)展。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在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16字要求”,即領導立法、保證執(zhí)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黨的領導和法治建設四大環(huán)節(jié)內(nèi)在地結合起來。
堅持黨的領導,就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健全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推進黨的領導制度化、法治化,通過法治保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效實施。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不是一句口號或者一個理念,而是要落到各個方面,通過黨的領導制度化、法治化,推進黨的領導在法治建設中切實得到有效落實,用法治的方式來保障。
2.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
第一,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nèi)活動。我們黨在黨章中明確載明了“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nèi)活動”,這是我們黨做出的莊嚴承諾,也是提出的要求。
第二,黨要把法治工作作為黨的重要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層面成立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在各個地方也都成立了相應的機構。黨要把法治工作作為黨的重要工作來研究、部署、推進。
第三,黨必須依照黨內(nèi)法規(guī)管黨治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的黨內(nèi)制度建設、黨內(nèi)法規(guī)建設取得了歷史性進展,取得了重大成果。
堅持黨的領導是習近平法治思想中至關重要的內(nèi)容,在“十一個堅持”中放在第一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國際國內(nèi)環(huán)境越是復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任務越是繁重,越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鞏固執(zhí)政地位、改善執(zhí)政方式、提高執(zhí)政能力,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第一,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我們說第一個“堅持”是根本保證,而第二個“堅持”就是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即依法保障人民權益。為什么?習近平總書記在分析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我們黨執(zhí)政的根基是人民,我們的初心是為人民服務,所以,法治建設“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體現(xiàn)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依法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這是我們黨的執(zhí)政基礎,是我們黨執(zhí)政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法治領域的集中體現(xiàn)。
第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很高的要求,其中包括法治方面的,我們要積極回應人民在新時代中的新要求新期待,“系統(tǒng)研究謀劃和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yè)”。那么,針對法治領域中人民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法治建設中的痛點,我們要圍繞這些來系統(tǒng)研究謀劃。同時,不僅要解決問題,而且要推動法治建設。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法治思想至關重要的內(nèi)容。
(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沿著什么樣的道路推進法治建設,是法治建設的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如果路走錯了,南轅北轍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舉措也都沒有意義了。”所以,道路問題在法治建設中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也是一個重大問題。
同時,世界上沒有“普世道路”,更沒有唯一的法治道路。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法治道路,必須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人民從本國實際、現(xiàn)實和國情中做出的選擇。也就是說,“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fā)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中國發(fā)展道路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基因,被賦予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國情標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決不照搬別國模式和做法”。必須堅持我們的道路。我們的道路是什么?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而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
我們要堅持從我國的國情和實際出發(fā),突出中國特色、實踐特色和時代特色,走出一條我們自己的道路。這就是我們說的“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著才知道”。道路也是如此。所以,我們要選適合自己的道路,要通過這個道路走出我們的特點,走出我們的特色,體現(xiàn)我們的優(yōu)勢,取得我們的實際成效。
前面我們也提到,要根據(jù)國情、實際、歷史、文化來選擇道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多次強調(diào)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對我們法治建設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從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探索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法系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優(yōu)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們傳承。”習近平總書記概括了很多方面,比如,“出禮入刑、隆禮重法的治國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理念,天下無訟、以和為貴的價值追求”,等等。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天下無訟、以和為貴的價值追求。我國是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以和為貴的價值追求是至關重要的,表現(xiàn)在實踐中就是重視司法最終的解決途徑,我們不能把所有的爭議、爭端都推給法院或者希望法院能解決,而要通過和解、調(diào)解、非訴等方式促使多元解決機制發(fā)揮作用,司法只是一個最終的渠道。所以,我們要通過多元的糾紛解決機制來化解糾紛,特別是要重視和解、調(diào)解,促成當事人心悅誠服地接受處理結果。這樣,在法律框架中既解決了紛爭,又能夠內(nèi)在地形成一種良好的機制。所以,我們不僅要多元,而且要建立多元機制的銜接機制。這就是我們中華法系中的內(nèi)容,習近平總書記概括為“天下無訟、以和為貴的價值追求,德主刑輔、明德慎罰的慎刑思想,援法斷罪、罰當其罪的平等觀念”,等等。這些我們應當不斷發(fā)揚,落實到法治制度中和法治實踐中。
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diào):“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實現(xiàn)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安天下,就是前面我們講的習近平總書記對法治的定位,法治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德潤人心,是指法律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規(guī)則,它需要有公平正義,需要有軟約束。我們可以看到,德治在我國法治建設中的特殊意義,它和法治之間形成了相得益彰的關系。我們既要靠法治,也要靠德治,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才能推動我國法治建設不斷向前發(fā)展。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