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士楨 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教授
主持人:各位家長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走進北京市關工委的家庭教育公開課。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問題是關于在家庭教育當中如何更好地培養(yǎng)孩子的品格。今天我們非常榮幸地請到了兩位嘉賓,坐在我右手邊的是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陸士楨——陸老師。陸老師同時也是我們國家著名的兒童青少年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專家。歡迎您,陸老師。
陸老師:大家好。
主持人:坐在我對面的是孫老師。孫老師同時也是一位三年級小學生的媽媽。我想今天孫老師肯定有很多關于品格教育的問題想問陸老師,是吧?
孫老師:是的,夏老師。
主持人:陸老師,我們首先請孫老師介紹一下孩子的基本情況。
孫老師:我的孩子是一個男孩,現(xiàn)在是小學三年級學生。孩子比較自律,也挺聽話的。
一、如何培養(yǎng)兒童利他行為?
主持人:我想孫老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肯定有很多關于孩子做人和品格方面的一些問題。孫老師,今天您有什么問題想向我們的專家請教呢?
孫老師:陸老師,我覺得在家庭中培養(yǎng)孩子的品格,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特別重要。但是我也有一些困惑,想和您交流交流。一個就是關于孩子利他行為的培養(yǎng)。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處在全家的一個中心點,對他的關注點會比較多,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孩子自覺地去為他人著想的利他思想和行為?
陸老師:實際上,這是一個挺重要的問題。因為從一個人的成長來講,社會性發(fā)展是特別重要的話題。比如說,一個人在社會上活得比較自如,他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對于外部的社會規(guī)則能夠心甘情愿地接受,二是能夠自覺地去執(zhí)行規(guī)則。
我們平常慣孩子,由著他性子來,其實確實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將來到社會上不可能事事都如他的性子來,因此,他必須學會尊重他人、遵守規(guī)則。所以,在一定意義上,我們今天講品德、講道德,有道德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有社會生活能力的人,因為道德是固化的,個人遵守不遵守,最終要受規(guī)則的制約,如果你以積極的態(tài)度接納,你就會快樂地生活;如果你別扭著,整天跟自己較勁,就會很痛苦。利他對孩子來講確實是成長過程中需要引領的一個領域。因為兒童意識到“我”有好幾個不同的關鍵階段,所以那是對自我的認定。應該說這是人成長發(fā)展的一個必然的心理過程。那么,怎么樣去克服這個心理過程?我覺得應該在日常的教育當中重視三個關鍵的問題。
第一,要創(chuàng)造更多的條件讓孩子去體會如何體諒、理解、溫暖別人。比如說,幾個媽媽湊在一起帶著孩子們玩。還有,節(jié)假日里主動創(chuàng)造一些孩子與他人相處的機會,包括跟別人一起玩耍也好,一起做事也好,要開闊思路。
第二,要提醒和引導孩子。比如,把想要的東西拿過來,這對孩子來講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情。這時候你提醒他,這個玩具是那個小朋友的,如果你是他,心里會有什么想法?實際上,這種引導就是幫助他和別人相處的時候,主動去體會別人的感受。
第三,發(fā)現(xiàn)問題要及時矯正。有些家長會把“我這孩子可自私了,拿他沒辦法”一說而已。這樣的話當著孩子說完以后,某種意義上會強化他那種思想。我特別主張和孩子聊天,可以定期跟孩子聊天。兩周或者四周一次,找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比如說夏天可以在公園的角落。聊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說“我”不說“你”,就是說你自己,比如你自己近期的工作如何。他也會跟你說他自己。在聊天的過程中要注意,比如說他有錯誤了你得提醒他,他有問題了你要回答他。這個溝通如果能夠堅持下去,慢慢地他會把你當成朋友,會把他的想法跟你說。另外,要固定時間,甚至固定地點,比如冬天,固定到一個餐館找一個角落聊天。固定時間,一是對兒童來講有一種儀式感;二是從兒童文化角度來講,實際上它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符號性。最后聊天就變成了吃,我媽每隔三禮拜請我吃一頓飯,實際上這背后他追求的是交流和聊天。當然,還有很多細節(jié)需要注意。
在這個方面,說到底首先家長自己不能自私;其次,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跟別人溝通交流;第三,在過程中要注意引領;最后,發(fā)現(xiàn)問題要及時通過平等交流的方式予以矯治。我覺得注意到這幾個方面,大多數(shù)孩子會逐漸樹立起正確的利他概念。同時,培養(yǎng)日常生活當中利他的行為,還要幫助他去理解他人,這實際上是利他的情感。從價值、行為習慣和情感三方面,才能完整地培養(yǎng)出利他的品格。
主持人:我覺得您說得真的太好了,就像您剛才說的,讓孩子有利他的情感,讓他能夠為別人著想,首先也得為孩子著想,和他換位思考,然后從行為上去引導他。
陸老師:要及時,比如說今天孩子這件事做得好,你要幫助他體會。你可以告訴他,他幫助這個小朋友,或者說他安慰這個小朋友,這個小朋友心里肯定特別舒服,以后我們就多做這樣的事。這些點點滴滴的引導其實特別重要。
孫老師:讓孩子去共情。
陸老師:對,共情。
孫老師: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地點和孩子交流,您這個方法我準備去實行。
主持人:剛才陸老師給我們說到的這“三步曲”,我覺得大家都可以去踐行和實踐。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中經(jīng)常說的共情、怡情。同時,讓孩子更好地去自我中心,絕對不是說教,而是營造一種情景。
陸老師:要以事實、以情景、以具體的行為為載體。
二、家長如何做才是高質(zhì)量的陪伴?
主持人:陸老師,我代表一些家長向您請教,您剛才所說的找一個固定的時間跟孩子去交流,它適宜于什么年齡段的孩子呢?
陸老師:比較深入的交流我覺得可以從小學三年級左右開始,一直到他十八歲。從九歲、十歲到十八歲,應該說是一個人成長當中認識自我和克服發(fā)展中的矛盾最糾結的年代,是一個最復雜的年代,這個階段陪伴他成長特別重要。
在學齡前階段,我更主張的不是固定談話形式,而是高質(zhì)量地陪伴。比如說喜歡跟孩子在一起,并且經(jīng)常和孩子一起做事,包括玩兒。這里我覺得有幾個特別重要的關鍵點。
第一,陪伴的目標一定不是教育。陪伴的中心是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的需求除了生理的需求,一是安全的需求,比如小孩兒第一次上幼兒園,第一次帶他到公園,他那種不安全感是特別強烈的,你要幫助他獲得安全感。二是情感上的滿足。給他呵護、關愛,讓他體會到父母的愛。三是自我價值實現(xiàn)。這到了最高的層次。表揚孩子肯定孩子,讓他體會到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滿足這三個方面的需求應該是陪伴最重要的目標。
第二,要重視陪伴當中感情的交流。所謂共情,從心理學上講,就是你能夠理解他,你能夠用他的思維、用他的情感去跟他溝通和交流。
第三,對孩子的尊重和接納。把他當成有知覺、有自己想法的人,平等地對待他、接納他。有些家長整天生活在對孩子的譴責當中,包括有的時候表揚孩子,他只承認他希望的情況,從來不承認孩子的真實情況。接納孩子,就要接納孩子的現(xiàn)實,接納他的思想,從理論上或者從理念上來講,只有接納孩子所有行為的合理性,才能真正理解孩子。比如孩子說謊,一個三歲小孩說謊,不是道德品質(zhì)問題,可能是他特別想得到那個東西,或者他想讓爸爸媽媽表揚。
主持人:它是一個思維方式。
陸老師:類似這樣的問題,我希望家長能記住,要接受孩子的所有想法,特別是要承認他的所有行為的合理性,包括他的錯誤行為背后的合理性。
主持人:只有正確地看待兒童,尊重和接納,我們才能夠做出與之相適應的行為。孫老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關于尊重和接納您有沒有特別有意思的一些事情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
孫老師:剛才聽陸老師講接納,要看到孩子的一些行為背后的合理性,我還是挺有感受,挺有啟發(fā)的。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覺得孩子自信心的建立特別重要,尤其是在學前階段自信心的建立。我對孩子一直都是接納和認可的,真的從心里認可孩子,表揚孩子,具體地夸贊他,發(fā)自內(nèi)心地表揚他。所以我們家孩子現(xiàn)在上了小學,他的自信心是特別強的。
陸老師:我覺得對孩子,包括他的品德,包括他的情緒,包括他的行為,都不能完全用大人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去理解。孩子有自己成長的特點,有自己的思維行為特點,只有真正理解孩子,你才能共情;只有理解和共情了,你才能真正給予尊重和鼓勵。
主持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發(fā)展的時間表,但是有的時候大人喜歡用橫向的參照,或者用自己的理想模型——別人家的孩子去比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