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國君(即孝文王)繼承了秦昭王的王位后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子楚自然地繼承了王位,成為秦莊襄王。莊襄王尊奉為母的華陽王后為華陽太后,生母夏姬被尊稱為夏太后。公元前249年(莊襄王元年),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河南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食邑。于是呂不韋從一位富商巨賈變?yōu)榱饲貒南喟睢?/p>
(四)呂不韋對秦國的貢獻
莊襄王在即位三年后去世,太子政繼立為王,并于九年后親政。呂不韋在做相邦的十二三年中,對秦國統(tǒng)一六國做了很多貢獻。
1.對內(nèi)
呂不韋任相邦期間,于秦王政元年讓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了鄭國渠,使關(guān)中的萬畝鹽堿地變成良田,使秦國的農(nóng)業(yè)發(fā)展起來。除此以外,由于呂不韋本身就是商人,所以他很重視經(jīng)商。在呂不韋任相邦期間,秦國的工商業(yè)也非常發(fā)達。
2.對外
呂不韋率兵向東的戰(zhàn)爭在史書上有兩次記載,最重要的一次是他滅掉了東周。東周雖然在當(dāng)時是一個小國,但仍是列國名義上的天子。所以呂不韋滅掉東周這件事實際意義雖小,但象征意義非常大。此外,呂不韋任相邦時,秦國大將蒙驁屢次出兵向東擴展,建立了穎川郡、太原郡等地,使秦國的疆土擴充了很多。
3.文化
在文化方面,呂不韋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他命自己的食客將所見所聞記下,綜合在一起成為八覽、六論、十二紀(jì),共二十多萬字的《呂氏春秋》?!秴问洗呵铩烦司哂兄匾恼我饬x外,在文化方面也是一件創(chuàng)舉,它改變了人們印象中秦國“重武輕文”的形象。
(五)呂不韋和秦王政的矛盾
呂不韋和秦王政有著很深的矛盾,這也是呂不韋被迫自殺的原因之一。我們在《史記》和《戰(zhàn)國策》當(dāng)中沒有看到有關(guān)這方面的明確記載,但是從《呂氏春秋》中可以看出,秦王政秉持著秦國一貫的傳統(tǒng)——君主專制、嚴(yán)刑苛法和窮兵黷武,這與呂不韋的主張是完全對立的。
1.虛君實臣與君主專制
呂不韋在政治上主張?zhí)摼龑嵆迹恼嗡枷牖A(chǔ)是“效法天地”。他認(rèn)為,君主是“天”,臣子是“地”,“天”是虛的,而“地”是實的,所以讓君主不要干預(yù)具體的事務(wù),讓臣子去竭盡全力做好本職工作。這一點與秦王政的政治思想完全相反。
2.民本德治與嚴(yán)刑苛法
秦王政采取的是傳統(tǒng)的法家思想,要嚴(yán)刑苛法。而呂不韋要實行民本德治,他認(rèn)為要以民為本,“德治”要以“德義”作為治理的依據(jù)。這一點與秦王政也是完全對立的。
3.義兵與窮兵黷武
在秦昭王時期,自商鞅變法后秦國就以斬首為功,即殺的人越多功勞就越大,所以每次戰(zhàn)爭都要殺十幾、二十幾萬降卒。而呂不韋主張以義兵統(tǒng)一天下。他認(rèn)為統(tǒng)一六國一定是需要戰(zhàn)爭的,但是用兵要講“義”,他把六國的君主稱作暴君,要“誅暴君而振苦民”,拯救在水深火熱中的六國老百姓。
在以上三點上,呂不韋和秦王政的矛盾很大,所以秦王政親政以后要立刻除掉呂不韋。
(六)呂不韋之死
秦王政九年,秦王政親政后想殺掉呂不韋,但因他侍奉先王有很大的功勞,還有很多賓客辯士為他說情,所以秦王政不忍心處罰呂不韋。
秦王政十年,秦王政以呂不韋跟嫪毐謀反的牽扯,免去了他的相邦職務(wù),把呂不韋遣出京城,命其前往河南的封地。又過了一年多,各諸侯國的賓客使者絡(luò)繹不絕,前來問候呂不韋。秦王政恐怕他發(fā)動叛亂,就寫信給呂不韋說:“你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與秦王有什么血緣關(guān)系?而號稱仲父。你與家屬都一概遷到蜀地去居?。?rdquo;意思是要沒收了呂不韋在河南的封邑。呂不韋一想到自己逐漸失勢,害怕日后家族蒙難,就喝下酖酒自殺而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