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五四運動,首先要了解五四時期的中國。五四時期的中國是什么樣的?當時正處于軍閥混戰(zhàn)的局面。那么當時的中國到底亂成什么樣子?孫中山先生講過一句話:“夫去一滿洲之專制,轉生出無數強盜之專制,其為毒之烈,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所以中國人的那股怒火不是1919年才有的,自辛亥革命以來,這股怒火就不斷地累計,形成一堆干柴,只要有火星就能給點著。1919年,火星突然出現,只不過并非來自于國內,而是來自于國外——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這就是那個火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中國作為協約國一員,應邀出席巴黎和會。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第一次以戰(zhàn)勝國的身份出席國際會議。請大家記住“戰(zhàn)勝國”這三個字,這對了解五四運動至關重要。從1840年到1919年,中國對外戰(zhàn)爭無一不敗,80年就贏了這么一回,太高興了。所以“一戰(zhàn)”結束之后,學生們已經上街了,只是最初是慶祝游行。正當青年學生在街上信心滿滿地準備迎接巴黎春天、準備享受中國80年來第一次戰(zhàn)勝國待遇的時候,一個噩耗傳到了中國,那就是中國提出的取消列強在華特權等一系列合理要求,巴黎和會竟然不予討論,反而把戰(zhàn)敗國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一次性轉交給另外一個戰(zhàn)勝國——日本。這就是五四運動的導火索。
1919年5月1日,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北京大學。5月3日晚上,北京大學召開學生大會,群情激憤,很多老師、學生紛紛上臺發(fā)表意見。其中最具煽動性的是北京大學一個叫謝紹敏的學生,他在臺上越講越激動,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竟然當場撕下自己的襯衣,咬破手指寫下“還我青島”四個字的血書。當天晚上,北京大學學生就趕制出三千多幅游行標語。5月4日中午,來自北京13所高校3000多名學生云集天安門廣場,示威游行,搭臺子演講,痛斥北洋政府的賣國行為。在國難當頭之際,青年學子勇敢地站了出來,從天安門到東郊民巷,再到趙家樓,他們一路吶喊,一路激情演說,喊出了“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等口號。
學生游行活動遭到北洋政府殘酷鎮(zhèn)壓。正當青年學生孤獨無助之時,一個嶄新的階級——中國工人階級,勇敢地接過了五四運動的接力棒。1919年6月初,上海工人舉行大規(guī)模罷工,聲援學生運動。隨后,天津、武漢、廣州、長沙、濟南、西安、九江、南昌等地工人紛紛罷工,到6月中旬,罷工已經席卷全國100多座城市。因為工人的參與,北洋政府迫于國內外輿論壓力,不得不同意釋放被捕學生,罷免賣國官員,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的“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斗爭目的基本都實現了,所以是一次成功的運動。在這場運動當中,青年學生是先鋒隊,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工人在這場運動當中,第一次以獨立的政治姿態(tài)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引發(fā)了知識分子的極大關注。從此以后,具有初步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開始深入到工人當中,組織和領導工人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找到了堅實的階級基礎。
(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中國第一位系統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是李大釗,當時他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其工作地點就在今天的北京東城區(qū)五四大街29號北大紅樓。2009年,在李大釗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發(fā)表重要講話,他說:“正是李大釗同志等一批革命家的艱辛努力,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廣泛傳播,使大批先進青年接受馬克思主義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李大釗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是中國共產黨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大釗在1918年年初接替章士釗擔任北大圖書館主任,來到北京東城,1927年4月被奉系軍閥絞殺。從1918年到1927年,李大釗在東城戰(zhàn)斗了9年,這是他38年生命歷程當中最輝煌的9年。我覺得李大釗的一生最耀眼的功績就是傳播馬克思主義。他主要通過三種方式傳播:
第一,撰寫文章。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有一個重要時間節(jié)點,那就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在此之前,在中國的報刊上就零星出現過對馬克思主義的介紹,但都是只言片語,不系統也不全面,有一些解釋也不盡正確。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fā),馬克思主義第一次從理論變成了現實,強烈地吸引著李大釗等人的關注。李大釗在十月革命后連續(xù)發(fā)表多篇文章,比如《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熱情贊頌十月革命,稱十月革命是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并且大膽預言:“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釗作為一個中國人,為什么因為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如此歡欣鼓舞?他僅僅是為了俄國感到高興嗎?不是,他是為中國感到高興,因為他從俄國十月革命看到了中國的出路和希望,他是為中國感到高興。特別是1919年五四運動之后,他在9月和11月,分兩期在《新青年》雜志發(fā)表長篇文章《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這是在中國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三大組成部分的第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實際上奠定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基礎。以這篇文章為標志,李大釗本人也從此前的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轉變成為一個徹底的馬克思主義者。
第二,開設課程。李大釗最初受聘北京大學,擔任的職務是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這實際上是一個中層行政管理崗,并不教課,那么他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教課的?1920年7月,北京大學評議委員會正式聘李大釗為教授,從此之后他開始了三尺講堂的生涯,先后在北京大學的歷史系、政治系、經濟系,講授“唯物史觀研究”“社會主義社會運動”“史學思想史”等課程。這些課程在今天看來很普遍,但在一百年前,單純這些名字就足夠吸引人,因為從來沒有人講過。他不僅在北京大學講,還受聘北京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到別的學校去傳播馬克思主義。他的課講得怎么樣?聽過李大釗講授《唯物史觀》課程的羅章龍曾回憶說:“過去的歷史課,都不外是按舊史觀,照本宣科,不出春秋義法和二十四史范圍。而李先生講授這門課,在當年是件新鮮事”。他又講到,“李先生講課有系統,兼有條理,而且聯系中外數千年的歷史發(fā)展加以印證,具有高度的說服力,所以同學們聽課十分踴躍,坐無虛席,遲到就得站著聽。”所以,李大釗實際上是在中國高校講授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