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5日,毛澤東同志為雷鋒題詞,號召全國人民向雷鋒同志學習。當時,共青團中央發(fā)出通知,在全國青少年中廣泛開展學雷鋒的教育活動。“響應黨和毛主席的號召,人人向雷鋒學習”,“學雷鋒,見行動,工作學習打先鋒”等成為廣大青少年響亮的行動口號。助人為樂、為集體做好事,生活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逐步成為每個人的實際行動。
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各行各業(yè)涌現(xiàn)出眾多先進模范人物。比如,1956年,王進喜率隊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為我國石油事業(yè)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以“寧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干勁,被譽為“鐵人”。焦裕祿同志任蘭考縣委書記,帶領蘭考人民治理內澇、風沙、鹽堿三害,努力改變蘭考面貌,雖身患肝癌,依舊忍著劇痛堅持工作,鞠躬盡瘁,鑄就了“焦裕祿精神”。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楷模。
1951年,中國國內關于京劇的發(fā)展問題出現(xiàn)了爭論,有的主張全部繼承,有的主張全部取消,毛澤東同志主張“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對待京戲藝術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加以繼承。1953年,毛澤東就歷史研究工作的方針,提出要百家爭鳴。在此基礎上,1956年4月28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應該成為我國發(fā)展科學、繁榮文學藝術的方針。5月2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七次會議上正式提出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5月26日,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陸定一向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醫(yī)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們系統(tǒng)地闡述了黨中央提出的“雙百方針”。在“雙百方針”的指引下,涌現(xiàn)出一大批優(yōu)秀文學藝術作品,如《青春之歌》《林海雪原》《暴風驟雨》《紅旗譜》《野火春風斗古城》,以及翻譯出版蘇聯(lián)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卓婭和舒拉的故事》等。這些優(yōu)秀文學作品對青少年的影響巨大。
1966年5月7日,毛澤東同志指示,“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此后,“學工、學農、學軍”活動廣泛開展,青少年學生深入工廠、農村、軍營,增進了與工農兵的感情,養(yǎng)成了艱苦奮斗的作風,增進了自立自強精神,提高了勞動技能。
1968年12月,毛澤東同志下達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隨即在全國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1966年、1967年、1968年在校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后來被稱為“老三屆”)1600多萬人前往農村或邊疆農場,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使無數中國城市青年接觸了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qū),增進了對農村、農民、農業(yè)的了解,得到了艱苦生活的錘煉,許多人后來經過黨的培養(yǎng)和自己的努力,成長為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社會等各行各業(yè)的骨干,有的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治國理政的杰出人才,比如我們的習近平總書記。1969年1月,年僅15歲的習近平來到了延安的一個小山村——梁家河。在這里,他度過了七年知青歲月,錘煉了頑強意志品質,鑄就了為民造福的初心。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回到梁家河村看望鄉(xiāng)親們時動情地說:“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梁家河大學問”中蘊含著矢志不渝的信念、真摯為民的情懷、務實擔當的品格、帶頭實干的作風。
1952年,我國開始實行大學統(tǒng)一招生,建立起了新中國的高考制度。“文化大革命”開始后不久,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出通知,要求改革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辦法。7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又發(fā)出通知,要求“從今年起,高等學校招生,取消考試,采取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辦法”。1966年至1969年,中國大陸所有大專院校均停止招生,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大學教師到“五七干校”勞動。高等教育陷入全面癱瘓。1970年,為落實毛澤東“大學還是要辦的”及“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后,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的指示,從1970年到1976年,按照“自愿報考,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查”的原則,全國295所大專院校共招收工農兵學員七屆94萬人。1977年8月,鄧小平同志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作出恢復高考的決策。高校從高中畢業(yè)生中以統(tǒng)一考試、擇優(yōu)錄取的方式直接招考學生,關閉了11年之久的中國高考大門再次面向莘莘學子敞開。學校教育逐步恢復了教學秩序,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逐步得到貫徹落實,學校德育也得以與智育、體育、美育協(xié)調發(fā)展。
二、改革開放時期的德育創(chuàng)新
這一階段是從1978年到2011年,主要是改革開放后到黨的十八大前這一時期對德育工作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黨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為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做出巨大努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xiàn)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
1980年5月26日,鄧小平同志為《中國少年報》和《輔導員雜志》題詞:“希望全國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人,立志為人民做貢獻,為祖國做貢獻,為人類做貢獻。”《人民日報》于1982年5月4日發(fā)表社論《當代青年的歷史使命》,將鄧小平同志的題詞延伸為“培養(yǎng)青年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強健體魄的新一代。這不僅是學校和共青團的責任,而且要靠所有家庭和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1985年,全國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和改進新時期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在四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培養(yǎng)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四有新人”由此發(fā)展而來,成為當時學校德育工作的目標和主要內容。
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曉”的讀者來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發(fā)表在《中國青年》雜志上。這封信提出了兩個觀點,一個是“人的本質是自私的”,另一個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引發(fā)了全國范圍內關于人生觀的大討論。1982年,北京高等院校率先發(fā)起大學生人生觀教育,出版了全國第一本高校德育講義《人生觀教育講義》、第一部專著《人生哲學》,并開設了人生哲理課程,出版了專門教材。這些對鼓勵一代青年思考人生的意義,明確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踴躍獻身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1982年7月11日,西安市一位69歲的老人魏志德在公共廁所疏通糞便時,被糞池沼氣熏倒,落入糞池。正在附近的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員張華聽到呼救聲,毫不猶豫地下到3米深的糞池內,奮力搶救魏大爺,不幸被濃烈的沼氣熏倒在糞池中,因嚴重中毒窒息,搶救無效,光榮犧牲,年僅24歲。中央軍委追授他“富于理想、勇于獻身的優(yōu)秀大學生”榮譽稱號。1983年5月1日,華山千尺幢上發(fā)生嚴重險情,一位游客被游人擠離臺階,引起連鎖反應,致10余名游客掉下山崖。正在這里游山的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員王強、李博等11人自發(fā)組織起來,奮力搶救受傷游客,并將幾名重傷員抬到安全地帶緊急救護,急送醫(yī)院,使其脫離危險。1983年9月,解放軍總政治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聯(lián)合召開“華山搶險英雄集體表彰大會”,授予11名搶險學員“全國新長征突擊手”稱號。這些青年的英勇行為和高尚品格,對青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重大影響。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綜合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為了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適應新時期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規(guī)律,當時的國家教委統(tǒng)一規(guī)劃大中小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在小學設置思想品德課,在中學設置思想政治課,在大學設置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認真改革,使之更切合學生心理特點和接受特點,更有利于培養(yǎng)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人才。這一時期,思政課的改革對德育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91年12月26日,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現(xiàn)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在全國率先成立德育研究中心。此后,各省市相繼成立德育研究機構,德育工作進入科學化、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的研究階段。德育研究中心堅持為決策服務、為實踐服務的宗旨,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堅持走科研工作者與行政領導、一線教師相結合的道路,創(chuàng)建了德育課題、德育著述、德育雜志、德育網站、德育基地、德育年會六位一體的工作格局。為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與社會主義法律規(guī)范相協(xié)調的、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提供了理論參照和實踐模式。
“八五”時期,德育研究中心承擔了國家教委重點課題“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德育現(xiàn)狀調查研究”,在調查報告中提出“整體構建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建議,得到了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嵐清同志的肯定性批示,并被中央文件所采納。這個文件就是199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這給了我們莫大的支持和鼓勵。“九五”“十五”時期,德育研究中心完成國家重點課題“整體構建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研究與實驗”,提出整體構建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基本原則——橫向貫通,縱向銜接,分層遞進,螺旋上升,并帶領百個實驗區(qū)、千所實驗校、萬名實驗教師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十一五”時期,德育研究中心把“整體構建大中小學德育體系”概括為“和諧德育”,出版了《和諧德育論》。“十二五”時期,在國家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時,向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志建言,把“立德樹人”寫入《綱要》,被采納。“十三五”時期,繼續(xù)“立德樹人”等德育課題的研究。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強調:“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要求,豐富著這個民族精神。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當然,也納入德育工作全過程。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guī)范,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思想。
進入21世紀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加強和改進學校的德育工作。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發(fā)《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要在全社會大力提倡“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任務。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有關方面,都要根據各自擔負的職責和任務,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貫徹落實,切實把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yǎng)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2010年5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通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這一系列文件對于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