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時候,薊城在軍事、政治上的地位更加突出,不僅是軍事重鎮(zhèn),也是南北民族貿易中心。隋煬帝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開鑿了通濟渠,連接黃河、淮河。大業(yè)四年(公元608年),為了軍事目的,又開鑿了永濟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永濟渠北端最后一段利用桑干水(永定河),當時直抵薊城,流經薊城南郊。到公元610年,隋大運河全線貫通,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現在的杭州),全長兩千多公里,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隋這條南北大運河第一次溝通了中國南北的五大水系。
這是隋唐運河和元代大運河的走向示意圖,這是我在山東聊城運河博物館拍的。淺色的是隋唐運河,它是一個躺倒的“人”字形,它的左邊頂端是洛陽。深顏色的是元代的大運河,它裁彎取直了。右邊的圖是現在的京杭大運河的走勢,它和元代的京杭大運河的走勢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局部也有所不同。
唐代對隋代遺留下來的運河加以疏浚、整理、補綴、擴充。隋煬帝和唐太宗在全國統(tǒng)一之后,都曾利用薊城作為兵馬糧草的集結基地,向東北進行征討。
3. 從陪都到都城階段:遼金時期
北京發(fā)展到第三個階段,就是從陪都到都城階段,是在遼金時期。遼在北京設了南京,金在這里設了中都。遼金時期,西山的文化積累開始加速,金章宗時期就設了燕京八景,其中一些就在西山。金代北京地區(qū)形成了運河網絡。遼金都是五京制,遼把北京作為陪都,上京這個地方就是它正式的都城,因此需要有物資供應,所以就形成了運河體系,而且金代也治理永定河。因為遼金時期,南北融為一體,長城更多的不是用于軍事防御,而是作為南北民族交往、貿易的通道,所以古北口這個時候就會設關,在這兒征稅。但是金代為了防御更北的蒙古族,挖了壕塹,就是讓蒙古馬不容易過來的溝壕,這也是一類長城。
五代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鎮(zhèn)守太原的后唐大將石敬瑭以割讓燕云十六州為條件,搬來契丹援兵,滅掉后唐,建立后晉政權。燕云十六州被拱手相讓給了契丹,從此北京(燕京)地區(qū)處在了契丹族控制之下。由于深知燕山之南幽薊地區(qū)戰(zhàn)略地位的重要性,遼(契丹)立即于公元938年升幽州為南京,作為陪都,又稱燕京。遼南京沿用唐幽州城,在西山等郊區(qū)營建行宮、寺院。燕京為遼的文化中心。
這是遼南京的位置。從這張地圖上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個時候北京處在北方民族的南部邊緣。之前它都是處在南部中原勢力的北部邊疆,現在它變成了北部勢力的南部邊疆了,這就發(fā)生了一個變化?,F在古北口還有一個楊令公祠,實際上這是契丹人建的。在公元1004年,澶淵之盟后,遼宋和好,互派使臣,古北口是北宋去遼上京往返的必經之道。契丹人在這里修楊令公祠,一是向宋表示友好,二是表示他們對楊令公(楊家將的首領)的敬意。楊令公戰(zhàn)敗被俘,但是他拒絕投降,最后絕食而死,契丹人對他很崇敬。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