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嚴以為官:為政以德居首,夙夜在公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涵蘊著極其豐富的治國理政內容。為官之道又是其中最為突出的部分。儒家經典、諸子百家、政治家、學者、文人乃至民間文藝家們,無不特別關注并以各種方式、載體,闡述為官從政之道。官箴文化流行,史家資治通鑒,建言獻策,甚至連中醫(yī)也有君臣佐使之論,《舌尖上的中國》也有“治大國若烹小鮮”之政治術語。諸如“為政以德”“民貴君輕”“民為邦本”“以人為本”“以義為利”“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夙夜在公”“公生明,廉生威”等,不勝枚舉。這些寶貴的治理智慧,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和文章中被一再引用,并發(fā)揚光大。“三嚴三實”中強調“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對當今領導干部為官之道提出了新要求。而這些新要求,其本質也是對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也是一種守正出新。
(一)為政以德
“仁政德治”這種社會政治理想,一以貫之,是儒家治國的核心價值觀,也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為歷代王朝統(tǒng)治者所彰顯。在這里,“德治”是儒家治國的最高指導原則。《論語·為政》中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道德至上作為儒家政治倫理學說的中心命題,被強調要貫穿于整個治國安邦的全過程,即以仁為本、以德治國。“仁政”是儒家治國的基本方案,也是追求的目標。“仁政”的本質要求,是強調統(tǒng)治者在治國理政、制訂與實施相關政策時,一定要充分考慮民眾的基本訴求,協(xié)調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的利益。具體來說,要與民“恒產”,使之得以“足食”;要薄賦斂,寬刑省罰,與民休息;要先富而后教,導民以仁,導民以明“禮義廉恥”和“綱常倫理”。“德化天下”的“教化”,成為實施“仁政”、治國安邦的關鍵,不可替代。
帝王作為實踐“仁政德治”的主體,應該有何種政治追求、具備何種政治品質呢?那就是實行“王道”,反對霸道,講求“人道”。所謂“王道”,是一種極高的政治理想和原則?;诖?,統(tǒng)治者應該是“內圣外王”,成為道德表率和人倫典范,才有資格統(tǒng)率和治理萬民。“以民為本”而非肆意妄為推行“霸道”,追求以“德教”“仁政”為先的“王道”,后來發(fā)展為“德主刑輔”“禮刑并用”的基本治國方略。至于暴政與腐敗,則完全背離了“仁政德治”、以民為本和“王道”政治的價值取向。
古人講,“天命靡常,唯德是輔”“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行仁政,尚德政,以人為本,心中有民,修己以安百姓,治大國若烹小鮮,須兢兢業(yè)業(yè),如履薄冰,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共產黨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是對傳統(tǒng)政治文化精華的最透徹的汲取,是實施最大的仁政德治。法乃他律,德乃自律,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則政通人和。黨的干部標準是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公務員錄用的標準是“德、能、勤、績、廉”,德性修養(yǎng)放在第一位。黨員領導干部秉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高舉為政以德旗幟,會通古今,則為官做事,理直氣壯,坦坦蕩蕩,不令自威。
(二)民為邦本
在儒家看來,作為實踐層面一體化的“仁政德治”,必須堅守“以民為本”的政治主張和核心價值。治亂之道關鍵在“民心”,“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尚書·蔡仲之命》),規(guī)范了統(tǒng)治者如何駕馭民心的底線。民眾的利益、訴求,應該是治國理政的基本出發(fā)點。雖然儒家民本思想不可能確認民眾是社會的主體,歷代王朝統(tǒng)治者也向來“尊君”勝過“重民”,但民本思想畢竟符合百姓的愿望,且作為“道統(tǒng)”,與“治(政)統(tǒng)”相抗衡,具有極大的感召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