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是良臣。就是要能干事情,切忌懶散為官,要有所作為,做能臣。當官懶政,尸位素餐,天怒人怨。王安石在《答司馬諫議書》中,就司馬光寫信《與介甫書》對其實施新法進行指責,回復道:“如君實(指司馬光)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其“三不足”積極進取有所作為的大無畏精神,值得后人學習與繼承。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發(fā)表講話,其中提到“責任重于泰山,事業(yè)任重道遠。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這體現(xiàn)了為人民服務的決心。2013年03月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lián)合采訪、在回答關于中國領導人的工作狀況的提問時說,中國是一個大國,人口多,國情復雜,領導者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要牢記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牢記責任重于泰山,絲毫不敢懈怠,絲毫不敢馬虎,必須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其用典妥帖,意味深長,發(fā)人深省。
在一次講話中,習近平同志還專門引用了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里的一段話:說是一個官員死了,到陰間去自我表揚,跟閻王說,你看我多么清廉啊,我至多喝了老百姓一口水,沒有拿老百姓一點東西。閻王說,你這像個什么話,你還不如廟里面一個土菩薩呢!人家連老百姓的水都不喝一點。你這是懶政!
還有一個是諫臣,也可以叫諍臣,就是能夠主動及時地給上級提意見,匡正決策錯謬。每一個官員,都應該有做諫臣諍臣的意識。所以魏征之于唐太宗,有以人為鏡之贊;包公、海瑞、于公等,皆是民間廣為傳誦的青天好官。
此外,傳統(tǒng)文化中還有一些可資借鑒的為官執(zhí)政主題,比如,講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休養(yǎng)生息”的生態(tài)智慧與哲理思想,與當今重視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出“美麗中國”建設理念有一致性。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fā)表演講:“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后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時,甚至說:“自然生態(tài)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態(tài)也要山清水秀!” 這些生動形象的論述大有古風神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