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杰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進修一部副主任 教授
“謀度于義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是習近平主席2021年11月22日在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紀念峰會上的講話中引用的一句名言。原話是,中國古人說:“謀度于義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讓我們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心頭,把維護和平、促進發(fā)展的時代使命扛在肩上,攜手前行,接續(xù)奮斗,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共創(chuàng)更加繁榮美好的地區(qū)和世界!
“謀度于義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出自《晏子春秋》。引文的背景是,齊景公問晏子,有什么辦法能做到謀事必得、做事必成?晏子回答,謀事符合于道義就一定能實現,做事順從于民心就一定能成功。
“義者,宜也。”“義”指的是“天下合宜之理”,既符合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和行為,也是順天應人之道。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既主張道義優(yōu)先,也主張義利相兼的辯證統一。在此基礎上,“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義,謀之法也;民,事之本也”等義利觀孕育了“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強不執(zhí)弱”“富不侮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律內斂和守義盡責的文明特色。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根本動力。踐行初心、擔當使命,貫通思想與實踐、目標與行動、現實與未來,是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彰顯,是不怕犧牲、勇于斗爭的動力之源,是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價值歸依,為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和偉大成就寫下了生動注腳。
面對義與利、公與私的選擇,共產黨人每每能見利思義、大公無私。中國共產黨人天下為公的世界格局和使命擔當、心懷大義的民族氣節(jié)和家國情懷、以民為本的價值立場和不圖私利的高尚品德,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正確義利觀的繼承和弘揚。從夙夜在公的優(yōu)秀縣委書記焦裕祿、深藏功名的老英雄張富清,到廉潔奉公的時代楷模廖俊波,他們?yōu)槌扇罅x沖鋒在前、吃苦在前、奮斗在前、奉獻小我,生動詮釋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內涵。
“事因于民者必成”,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緊扣民心這個最大的政治,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同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等不良風氣斗爭到底,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放在心頭,問計于民、問政于民、問需于民,扎扎實實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辦好事。始終堅持把民情、民意、民聲作為風向標,一如既往地“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從而真正做到了知民心、懂民心、暖民心。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行百里者半九十,關鍵在落實。要不折不扣抓落實,確保最終效果符合黨中央決策意圖;要雷厲風行抓落實,統籌把握時度效;要求真務實抓落實,堅決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要敢作善為抓落實,堅持正確用人導向,充分發(fā)揮各級領導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