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960年-1127年)
到了宋代,又出現(xiàn)了很多畫山水畫的名家,李成、范寬、郭熙、米芾成了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此外還有兩張極具典型性的傳世作品,一個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一個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這兩幅名作現(xiàn)在都珍藏在故宮博物院里。
北宋-李成《晴巒蕭寺圖》
首先我們來看李成的《晴巒蕭寺圖》。李成是北宋時期的山水畫大家,他的許多代表作都成為了這一時期的經(jīng)典作品,并順利流傳了下來,現(xiàn)在主要珍藏在臺灣的故宮博物院里。
李成的繪畫有什么特點呢?我們剛才講到中國畫的透視觀點,有高遠、平遠、深遠三類,李成的畫主要強調(diào)了對深遠的表達。
北宋 李成《寒林平野圖》
我們看這張《寒林平野圖》。這張作品近處是兩棵高大的松樹,樹底下不遠處有一棵枯萎的雜樹,遠處是蜿蜒的群山,極遠處是茫茫天際。雖然看起來樹離我們很近,但它的景深卻拉的很遠,一近一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北宋 范寬《溪山行旅圖》
范寬與李成是同一時期的畫家,他的《溪山行旅圖》與我們剛才欣賞的李成的《寒林平野圖》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后來人評論他們的的作品說李成的畫“有千里之勢”,而范寬的畫則“遠望而不離座外”。范寬的這張《溪山行旅圖》現(xiàn)在保存在臺灣的故宮博物院里。
范寬這張畫用透視的辦法把近景和中景完全融合到了一起,把一座雄偉的大山拉到了離我們很近的地方,不管距離多遠,看上去就像在眼前一樣,顯得整座大山更加地巍峨。它雖然是一座矗立在我們面前的大山,卻也與我們剛才說的環(huán)抱、內(nèi)斂的構圖形式相符,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畫面前景的山石樹木與后景高大的山組成了一個標準的字母S。這種方式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能夠很好地凸顯出山脈的高聳。
北宋-范寬《雪景寒林圖》
另外,天津博物館里還保存著一幅范寬的《雪景寒林圖》,也很好地代表了北宋時期山水畫的典型特點及范寬的個人繪畫特色。
北宋 郭熙《早春圖》
這張《早春圖》是郭熙的作品,就是在畫論中提出“三遠”透視法的那位?!对绱簣D》很好地表現(xiàn)了春天萬物復蘇時山野、樹木及河流的變化,非常富有生氣。
后世把郭熙畫樹的辦法稱為“蟹爪”。在中國畫里,畫樹的技法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鹿角,顧名思義,就是形容畫中樹木的形態(tài)像梅花鹿頭上長的角;還有一類像螃蟹爪子的就叫蟹爪?!对绱簣D》中所有的樹都是往下長的,郭熙用這種形象來表現(xiàn)早春時節(jié)還未長出樹葉的樹木的狀態(tài),充分又貼切。
北宋-米芾《春山瑞松圖》
宋代有一個大書法家叫米芾,學書法的人基本上都聽說過,他留下了很多名帖,直到現(xiàn)在很多人都會去臨摹他的字。事實上除了擅長書法以外,米芾也是一位在當時很有代表性的畫家,特別是他提出的繪畫理論和畫法,對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米芾與米友仁父子獨創(chuàng)出“米點皴”的畫法,用飽含水墨的橫點,密集點山,潑墨、破墨、積墨并用,最能表現(xiàn)江南山水間晨初雨后云霧變幻、煙樹迷茫的景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