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元廷在今保山設永昌三千戶,隸大理上萬戶。公元1286年,元廷又設“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治所在大理路(治今云南省大理市)后來遷到永昌府(今保山市),地控云南進入緬甸主要通道,在戰(zhàn)略上有著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這使金齒地區(qū)在此元明兩代的西南治理中有著特殊的地位。為加化其軍事功能,不久“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升格為“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隸屬云南等處行中書省,管轄今云南德宏州和臨滄地區(qū)西部一帶地區(qū)及緬甸北部地區(qū)。
元朝的云南行省功能,隨1274年南宋降元,開始由邊疆防御轉為邊疆擴張。蒲甘王朝即將面臨滅頂之災?!对贰肪矶僖皇读袀?middot;外夷(三)·緬》載:
緬國為西南夷,不知何種。其地有接大理及去成都不遠者,又不知其方幾里也。其人有城郭屋廬以居,有象馬以乘,舟筏以濟。其文字進上者,用金葉寫之,次用紙,又次用檳榔葉,蓋騰譯而后通也。
明代中國人對緬甸的認識就比元代進一步明晰。《明史》卷三百十五《列傳·云南土司(三)·緬甸》載:
緬甸,古朱波地。宋寧宗時,緬甸、波斯等國進白象,緬甸通中國自此始。地在云南西南,最窮遠。有城郭廬舍,多樓居。元至元中,屢討之,乃入貢。
元初,緬國蒲甘王朝(公元894~1369年)已很有聲勢。緬王聯合建昌金齒諸部與元朝對立。1271年(元至元八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3年(元至元十年),元廷遣使招緬王入朝,無果。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緬軍犯云南邊境,雙方發(fā)生沖突。元軍用草原合圍群狼的“合圍把稍”的戰(zhàn)術徹底解決金齒地區(qū)的抵抗。據《元史·也罕的斤傳》:
元二十一年,(也罕的斤)與右丞相太卜、諸王相五答兒分道征緬,造舟于阿昔、阿禾兩江,得二百艘,進攻江頭城,拔之,獲其銳卒萬人,命都元帥袁世安守之。
先是,既破江頭城,遣黑的兒、楊林等諭緬使降,不報,而諸叛蠻據建都太公城以拒大軍,復遣僧諭以禍福,反為所害,遂督其軍水陸并進,擊破之,建都、金齒等十二城皆降,命都元帥合帶、萬戶不都蠻等以兵五千戍之。
1279年(至元十九年),元滅南宋,1284年(至元二十一年),元兵自云南地區(qū)進攻蒲甘國,元軍西出打到伊洛瓦底河邊,攻占太公城和江頭城。次年建都金齒等西南十二部向元軍投降。“元朝軍隊占領太公城,恢復了大理國后期被緬甸蒲甘王朝控制的一片疆土,于太公城設太公路,后又于今緬甸撣邦北部的瑞麗江上下周圍地帶設蒙憐路和蒙萊路”。1287年(元至元二十四年),“云南王與諸王進征,至蒲甘,喪師七千余,緬始平,乃定歲貢方物。”緬國與元朝建立朝貢關系。1297年,元成宗正式“詔封的立普哇拿阿迪提牙為緬王”,緬國成為元朝藩屬。1301年(大德四年),緬王被其弟所殺,“蠻賊與八百媳婦國通,其勢張甚。”元軍南征八百,置八百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至此,元邊疆南擴至今緬甸的南撣邦及泰國北部的清邁一帶。
至此,蒲甘王朝權力及其治域轉入元朝,蒲甘王朝亡。南詔、大理之后,云南地方與朝廷中央嚴重分離的局面告以結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