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漠北空,鮮卑起,西域安全壓力演變?yōu)檎麄€北方對中原政權的壓力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西北邊疆治理的經(jīng)驗和教訓
第一,東漢竇憲擊敗北匈奴的“勝利”造成大漠南北力量失衡,后果相當嚴重。西漢時,鮮卑遠居遼東塞外,東漢初南北匈奴攻戰(zhàn),匈奴力量削弱,鮮卑乘機坐大。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鮮卑大人于仇賁率眾內(nèi)歸,至洛陽朝貢,劉秀封他為王。明帝永平年間,遼東太守支持鮮卑攻殺北匈奴,和帝時,竇憲擊敗北匈奴以至“漠北空矣”并因此“銘功封石,倡呼而還”的壯舉在半個多世紀后,便演化為一場更大的邊疆危機:此后,鮮卑據(jù)匈奴舊地,又納匈奴殘留人口十萬余,鮮卑漸入強,從中原王廷的屬夷轉(zhuǎn)為勁敵。
前門驅(qū)狼,后門進虎。鮮卑決意填補北匈奴留下的戰(zhàn)略真空?!段簳氛f鮮卑首領檀石槐在高柳(今山西陽高縣西北)北三百多里彈汗山設立王庭,統(tǒng)一鮮卑各部。“檀石槐既立,乃為庭于高柳北三百余里彈汗山啜仇水上,東西部大人皆歸焉。”此后鮮卑“兵馬甚盛,南鈔漢邊,北拒丁令,東卻夫余,西擊烏孫,盡據(jù)匈奴故地,東西萬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網(wǎng)羅山川,水澤、鹽池甚廣”,以至“漢患之”。
但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還是鮮卑領導層在后來十六國角逐中脫穎而出,最終形成支撐西魏、北周政權的骨干力量即“關隴集團”,在這個集團中又誕生出的像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這樣的高度漢化的胡人領袖顛覆了以秦漢文明為底色的漢人政權,成為隋唐兩朝開國領袖。
第二,《后漢書》對西漢以來朝廷對北疆治邊政策正反兩方面的經(jīng)驗的總結(jié)。趕走北匈奴的嚴重性后果是竇太后、竇憲等根本意識不到的。出于與司馬光寫《資治通鑒》同樣的初衷,范曄在寫《后漢書》時特別注意總結(jié)這方面的經(jīng)驗。毛澤東說:“《后漢書》寫得不壞,許多篇章,勝于《前漢書》。”談到東漢歷史,毛澤東說:“東漢兩頭均無意思,只有光武可以讀。”
范曄總結(jié)了西漢以來朝廷對匈奴的政策正反兩方面的經(jīng)驗,肯定了漢宣帝分而治之治邊思路:
論曰:漢初遭冒頓兇黠,種眾強熾。高祖威加四海,而窘平城之圍。太宗政鄰刑措,不雪憤辱之恥。逮孝武(武帝)亟興邊略,有志匈奴,赫然命將,戎旗星屬,候列郊甸,火通甘泉,而猶鳴鏑揚塵,出入畿內(nèi),至于窮竭武力,單用天財,歷紀歲以攘之??茈m頗折,而漢之疲耗略相當矣。
作者認為漢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在位)的北疆反匈奴政策華而不實。他將漢武帝與漢宣帝的政策作了比較,認為隨后宣帝(公元前73~公元前49年在位)的分而治之的政策是可行的,而王莽時期北疆動亂一發(fā)不可收拾的原因是這一政策遭到破壞:
宣帝值虜庭分爭,呼韓邪來臣,乃權納懷柔,因為邊衛(wèi),罷關徼之儆,息兵民之勞。龍駕帝服,鳴鐘傳鼓于清渭之上,南面而朝單于,朔、易無復匹馬之蹤,六十余年矣。后王莽陵篡,擾動戎夷,續(xù)以更始之亂,方夏幅裂。自是匈奴得志,狼心復生,乘閑侵佚,害流傍境。
作者指出,劉秀光武帝(公元25~57年在位)又恢復了宣帝的北疆分治的政策,形勢開始好轉(zhuǎn):
及中興之初,更通舊好,報命連屬,金幣載道,而單于驕踞益橫,內(nèi)暴滋深。世祖以用事諸華,未遑沙塞之外,忍愧思難,徒報謝而已。因徙幽、并之民,增邊屯之卒。及關東稍定,隴、蜀已清,其猛夫捍將,莫不頓足攘手,爭言衛(wèi)、霍之事。帝方厭兵,閑修文政,未之許也。其后匈奴爭立,日逐來奔,愿修呼韓之好,以御北狄之沖,奉藩稱臣,永為外捍。天子總攬群策,和而納焉。乃詔有司開北鄙,擇肥美之地,量水草以處之。馳中郎之使,盡法度以臨之。制衣裳,備文物,加璽紱之綬,正單于之名。于是匈奴分破,始有南北二庭焉。仇釁既深,互伺便隙,控弦抗戈,覘望風塵,云屯鳥散,更相馳突,至于陷潰創(chuàng)傷者,靡歲或?qū)?,而漢之塞地晏然矣。
作者又將漢武帝與漢宣帝比較后,又將漢光武帝劉秀的政策與竇太后的匈奴政策效果放在一起比較,認為這次“并兵窮討”的效果與武帝政策相似,作者并不贊賞竇太后、竇憲、耿秉等的這段“銘功封石,倡呼而還”的壯舉。作者特別批評了事后朝廷沒有合理的善后措施,認為沒有及時遷南匈奴北上去填補這個戰(zhàn)略真空,則是“竇憲、耿夔之徒”造成的問題所在;范曄肯定了東漢重臣袁安的意見,認為若能及時“還南虜于陰山,歸西河于內(nèi)地”的話,那就可以利用這次勝利“上申光武權宜之略,下防戎羯亂華之變,使耿國之算不謬于當世,袁安之議見從于后王”:
后亦頗為出師,并兵窮討,命竇憲、耿夔之徒,前后并進,皆用果譎,設奇數(shù),異道同會,究掩其窟穴,躡北追奔三千余里,遂破龍祠,焚罽幕,坑十角,梏閼氏,銘功封石,倡呼而還。單于震懾屏氣,蒙氈遁走于烏孫之地,而漠北空矣。若因其時勢,及其虛曠,還南虜于陰山,歸西河于內(nèi)地,上申光武權宜之略,下防戎羯亂華之變,使耿國之算不謬于當世,袁安之議見從于后王,平易正直,若此其弘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