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它為何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這是因為它經過了歷史的檢驗,本身具有巨大的文化價值。一部書能不能成為經典,不是由一個人或一群人說了算的,而是要一代人說了算。如果被整個時代的人認可,它就是時代經典。如果幾代人都認為這部書是經典,那么它就是幾個時代的經典。以此類推,真正的經典需要經過世世代代的考驗,像《詩經》這樣的著作就屬于真正的經典。這就像人一樣,自己說自己偉大是不算數(shù)的,幾個人說你偉大也不作數(shù)。一個時代的人說你偉大,那么你頂多是那個時代的偉人。只有在經歷了世世代代之后,全民族的人說你偉大,那你才是真真正正的偉人??鬃泳褪沁@樣的一位偉人。
那么《詩經》的價值究竟表現(xiàn)在哪里呢?首先要明確一點,《詩經》不同于后世的詩歌選本?!对娊洝吩诖呵飼r代被稱為“詩三百”,它收錄了從商代中期到春秋中葉的總計305篇作品,大約在公元前六世紀中葉被編寫成書。我們今天習慣把《詩經》稱為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它是以詩的形式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但并不準確。那個時代的詩不同于后世的詩,它承擔著復雜的社會文化功能。所以《詩經》不同于后世的唐詩三百首,更不同于我們現(xiàn)代人編輯的詩歌選本。它雖然以詩的形態(tài)呈現(xiàn)出來,但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它當成一部純粹的詩集。后面我會詳細解釋這一點。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為什么要這樣劃分呢?按照漢族的說法,“風”是用來諷喻和教化的;“雅”用于國家政治及禮樂生活上的一些大事;“頌”用于歌頌祖先功德。宋代儒學大家朱熹認為風詩主要是“里巷男女”用來詠唱抒情的。在現(xiàn)在的中小學課本或大家固有的知識體系中,《詩經》往往被稱作民歌。這里的“里巷男女”不同于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民歌。古代所說的“里巷”,指的是居住的區(qū)域和范圍,在一個地區(qū)產生的社會層面的詩不一定是民歌,它可能是由各個階層的人創(chuàng)造的。
雅和頌是圣人之徒所作的朝廷郊廟之詞。從作者的層面來講,這里的“圣人”指的是有一定文化修養(yǎng)和社會文化情懷的人。從音樂層面來講,宋代有個叫鄭樵的人說:“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也就是說表現(xiàn)各個地方風土民情的詩歌屬于“風”;主要在周王朝的朝廷和貴族階層中流行的音樂叫“雅”;用在宗廟祭祀時的歌曲是“頌”。
“風雅頌”三個部分都有其特殊意義,和我們后代的詩歌分類截然不同。比如我們讀唐詩三百首,它也有分類,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等,這都屬于詩的體裁。而《詩經》的分類包含作者、音樂,以及詩的功能和用途,由于所蘊含的內涵的豐富程度不同,所以《詩經》與后代詩歌的分類有本質的不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