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一:
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對曰:“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
這段話中的“鯉”指的是孔子的兒子孔鯉。據(jù)說孔鯉出生的那一天,魯國國君為了表示祝賀送上了一條大鯉魚,孔子就以“鯉”字給兒子命名。有一天孔子自己站在那里,孔鯉快步走過庭前,孔子就問他“學詩乎”,學《詩》了沒有?孔鯉回答說“未也”,沒有??鬃咏又f“不學詩,無以言”,不學《詩經(jīng)》連話都沒法說,于是從那以后鯉就開始學習《詩經(jīng)》了。
段落二:
子曰:“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孔子問“小子”為什么不學詩,“小子”指的是他的弟子和其他的年輕人。這句話是他在勸誡年輕人要學《詩》。后面他列舉了《詩》的種種作用,可以感發(fā)人們的意志,用來觀察社會和生活;團結(jié)同志朋友;也可以用來表達內(nèi)心的不滿,將不好的情緒宣泄出去。“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在家里可以更好地孝敬父親,在朝堂上能更好地為國家服務(wù)。“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除了上面提到的功能以外,通過學《詩》亦可以學習文化知識,使人變得博學起來。
段落三:
子曰:“《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關(guān)雎》是《詩經(jīng)》中的第一首,孔子對這首詩的評價是“樂而不淫”,快樂但不過分;“哀而不傷”,包含著哀傷、哀痛的情緒,但不至于對人的身體或心理造成損害。
段落四:
子曰:“師摯之始,關(guān)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師摯”是魯國掌管音樂的太師摯,“始”是樂曲的開端,“關(guān)雎之亂”就是《詩經(jīng)》里《關(guān)雎》這首詩??鬃诱f從太師摯開始演奏序曲一直到《關(guān)雎》的結(jié)尾,優(yōu)美的樂曲始終在他的耳邊回蕩。在古代,《詩經(jīng)》不僅是我們可以讀的詩,還是可以傳唱、配樂表演的詩。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在一起討論詩,他的一個弟子子貢就問了:“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如果一個人能做到貧窮時不諂媚,保有自己的人格,不會因為貧窮去低三下四地巴結(jié)別人;富貴時不驕傲奢侈,始終保持很好的品性,這樣的人怎么樣?孔子回答說:“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這樣的人已經(jīng)可以了,但還沒有達到很高的做人境界,貧窮仍能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富貴又崇尚禮節(jié),才是更高的境界。子貢馬上從中有所領(lǐng)悟,接著說:“《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詩經(jīng)·國風·魏風》里有一首詩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指的是牛骨、象牙、美玉等只有在經(jīng)過切磋琢磨的加工之后才能變成更美好的東西。對于人來說也是這樣,光是品質(zhì)好還不夠,在這個基礎(chǔ)上還要提升文化修養(yǎng),是不是這樣呢?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賜”是子貢的名字??鬃涌滟澷n很是聰明,說現(xiàn)在可以跟他討論《詩經(jīng)》了,還說只要自己告訴他一件事,他馬上就能夠覺悟,能夠舉一反三。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