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詩教同時也是文化的教育。大家可能多少有點感受,每當我講解一首詩的時候,總會先把它的意思捋一遍,這是因為《詩經》距離現(xiàn)在比較遙遠,很多東西需要我們認真閱讀才能理解。
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我們今天說文化教育是廣義的,包括宗教、政治、倫理、道德、民族、風情以及博物和師資等很多方面的教育,這些內容在“風雅頌”中都有所體現(xiàn),所以說《詩經》里有足夠的文化知識和教育內涵。假如我們把“詩三百”通讀一遍,至少要識3000個漢字,更何況除了識字,其中還包括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詩教為何在中國古代的文化教育中占有如此重要地位。這種重要作用雖然不是“溫柔敦厚”四個字所能概括的,但溫柔敦厚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為一個人所受到的文化和品性教育,最終都會表現(xiàn)在言行舉止上。所以在那個年代,一個溫柔敦厚的人,想必是受到過《詩經》熏陶,具有高雅情趣及很高的藝術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的人。
今天我們要從《詩經》中學習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詩人的品格,第二是詩學的修養(yǎng)。詩學的修養(yǎng)是我們表面上所能學到的東西,更為重要的是對詩人崇高品格的學習。
最后做一個總結。“詩教”在中華民族文化發(fā)展和精神人格塑造的過程中曾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在當代教育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衡量一個民族或一個人的文明程度有兩個標尺,一個是物質上的,一個是精神上的。精神文明的建設要靠什么來實現(xiàn)呢?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靠文化學習和藝術熏陶。我們的祖先對《詩經》的創(chuàng)作和學習給我們樹立了榜樣,使它不但給人們帶來了藝術審美上的享受,還以藝術的方式教人們如何做人。
根據(jù)宣講家網(wǎng)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