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是一種時間的藝術(shù),這種藝術(shù)怎么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首先要有音樂旋律,再來就是要有重復(fù)。一部電影或者一部戲劇,都有一個主題,或者說主旋律,有一首與主題匹配的主題曲,在播放表演的過程中不斷重復(fù)。流行歌曲有一個基本的樂調(diào),往往會受到時間的限制,長不超過5分鐘,短不短于3分鐘,通常在3到5分鐘之間,這是為什么?因為這個時長最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如果三兩分鐘就結(jié)束了,那么情感表達不充分,是不合適的;超過5分鐘,假如樂曲本身不是特別感人的話,可能就聽膩了。另外,在這個時間范圍內(nèi)還一定要重復(fù),一般重復(fù)的內(nèi)容有兩到三段,很少有一段的,因為不易表現(xiàn);也很少有四段及四段以上的,重復(fù)太多容易令人感到厭煩。
音樂和歌曲有一個曲調(diào)的重復(fù)和對應(yīng),反應(yīng)在《詩經(jīng)》中的詩歌里就是語言的重復(fù)。比如《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語言的重復(fù)是為了與音樂相互配合。在古代,為了使整首歌唱起來更加自由順暢,人們往往還會使用很多套語和套式。那么在這種語言模式下是怎樣表達詩人的情感的呢?套語和套式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從歌唱的角度來看,它會通過不斷的適當(dāng)變化一些詞語來加強音樂效果,因此《詩經(jīng)》中就出現(xiàn)了大量的雙聲詞和疊韻詞。在《芣苢》這首詩里,“采采”是一個連綿詞,形容芣苢長得非常茂盛的樣子;“薄言”是個語氣詞。因為這首詩描繪的是采芣苢的畫面,所以它的中心詞應(yīng)該是動詞,通過變換每句中作為關(guān)鍵詞的動詞,可以將作者想要抒發(fā)的感情表達出來。
第一段:“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這句話是說一片生長著茂盛芣苢的地方,一群婦女在采芣苢。核心詞是后半句中作為動詞使用的“采”。第二段:“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核心詞換成了“掇”和“捋”,形容把芣苢從地上撿起來,再捋下來的勞動過程。第三段:“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袺”是指拉起衣衽,把芣苢裝進去;“襭”是說把芣苢塞到腰帶里面來裝,描繪的是如何打包芣苢,把它裝起來的場面。整首詩看起來很簡單,每句都在重復(fù),第一段說出去采芣苢,第二段是采的過程,第三段是回來。雖然只變換了六個關(guān)鍵的核心動詞,卻把整個勞動場面表現(xiàn)的形象生動?!对娊?jīng)》里的詩歌通過錘煉核心詞及簡潔的詞語變化,巧妙地推進了情和境,這種對情與境的推進又使我們產(chǎn)生了豐富的聯(lián)想。大家可以設(shè)想一下,如果普通人讀了這首詩能生發(fā)出聯(lián)想來,那么像方玉潤、聞一多這樣的學(xué)者,他們本身的文化知識儲備再加上對詩歌藝術(shù)之美的理解,自然就能產(chǎn)生一種浪漫的藝術(shù)想象。
我們說《詩經(jīng)》是歌,要從歌的角度來理解。而歌的語言一般都是通俗的,因為只有通俗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接下來我們再看一首詩,看它用詞的變化和藝術(shù)上的特點。
摽有梅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這是描述一名女子期待有男子向她求偶的一種急切心情。“摽有梅,其實七兮”,“摽”是落下,“梅”是梅子,“其實七兮”是說樹上的梅子十個里面已經(jīng)掉下來三個了,還剩下七個,這里是用梅子熟得恰到好處來說明女子到了適婚的年齡。“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庶士”是眾男子們,“吉”指吉日。這句話是鼓舞小伙子們趁著現(xiàn)在是最好的時間,找個吉日向姑娘們求婚。這是第一段。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