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文本究竟有多重要呢?古時候,《大學》就跟現(xiàn)在最基礎的小學語文教材一樣,沒有讀過它的人基本等同于文盲。作為儒家思想的綱要,《大學》的“三綱八目”幾乎把儒家思想所關注的問題全部囊括了進來。對于它,還有一種比較通俗的說法,叫“內圣外王”之道。“內圣外王”出自道家典籍《莊子·天下篇》,但卻能很好地概括出儒家思想的內涵和主題。“內圣”就是修身養(yǎng)德,做一個有德性的人,“外王”是施行王道來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儒家學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下面我們舉兩條孔孟的論述。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論語》顏淵
子貢問孔子“足食、足兵、足信”,三者在不能完全保全的時候先去掉哪一個,最后留下哪一個??鬃踊卮鹚紫热サ舻氖潜缓笫鞘?,一定要保留下來的是信。用今天的話說,“足食”代表經(jīng)濟,“足兵”代表軍事,“足信”代表道德,前面兩個屬于硬實力,后面是軟實力。孔子說要留下信,說明儒家思想認為在經(jīng)濟、軍事、道德三者中,道德是最重要的。
子貢的提問有“必不得已而去”這個前提條件,因此這種觀點與我們今天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的國策非但不沖突,還對現(xiàn)實有一定指導意義。改革開放至今,我們取得了諸多建設成就,在經(jīng)濟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同時,思想道德建設的水平卻并沒有得到與之相應的提高。儒家思想對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視,剛好可以補足現(xiàn)代人在這一塊的缺失。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的論述,對針砭如今人人孳孳為利的社會現(xiàn)實很有幫助?!睹献?middot;盡心上》里有一句話說“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就是說如果你每天光想著怎么謀利,就會成為像盜跖一樣的小人。當然不是說我們去發(fā)展經(jīng)濟、去賺錢有什么不對,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定要用“仁義”來限制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惡性發(fā)展。為了自身的利益什么都不顧,全然不要臉面,甚至任何違法亂紀的事都可以干,那國家就很危險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