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之一 戰(zhàn)爭比和平發(fā)達得早
1. 眾生度盡,方證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2. 君者,群也。群天下萬民而除其害者,謂之君。
3.只要我們注意考察英國的自由貿易的性質,我們幾乎可以處處看到,它的“自由”的基礎就是壟斷。
4.美國加圖研究所國防與外交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特德•蓋倫•卡彭特出版《即將來臨的美國為臺灣與中國的戰(zhàn)爭》一書,在全書結尾時分析臺灣問題的癥結并得出結論:
(1)美國繼續(xù)對臺出售武器而不提供安全保證的政策,是基于這樣一種認識,即臺灣是美國的一種有限的或“邊緣性”利益,而非至關重要的利益;
(2)對臺灣的安全保證需要承擔巨大的而非極小的風險。即使一場最初僅限于臺灣海峽的小規(guī)模武裝沖突,也可能會升級以致失控,而置美中兩國決策者的意圖于不顧。對于美國來說,這種程度的風險只能在保衛(wèi)其至關重要的安全利益時才能承受,而維持臺灣事實上的獨立并不符合這一標準;
(3)最后提出結論性的政策建議,認為“美國在臺灣獨立問題上不持任何立場”。該書洋洋數(shù)十萬言,對美國政府的建議其實就是一句話:讓“臺獨”自生自滅!
5.下面的資料說明大國崛起并不是經濟發(fā)展的結果,而是經濟發(fā)展的原因,而促成國家崛起的直接動力是戰(zhàn)爭:
1895年日本打敗中國后,日本將從中國攫取的3.64億日元戰(zhàn)爭賠款中的90%用于擴軍備戰(zhàn),在此基礎上,在隨后的7年間,日政府還分3次發(fā)行外債,得到了總計1.9億日元的公共事業(yè)投資資金。日俄戰(zhàn)爭期間,日政府又接連不斷地分4次發(fā)行了相當于8億日元的外債用作戰(zhàn)爭經費。1904年1月5日(俄歷),日本駐倫敦公使拜訪并明確告訴英國外交大臣蘭斯多恩:日本“用自己的儲備只夠打一年,通過增稅和發(fā)行紙幣可以把戰(zhàn)爭再支持6個月,到那時候,財源就枯竭了”。“1905年底在與俄國進行和平談判時,日本財政已處于崩潰的邊緣”。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zhàn)爭中打敗俄國并成為東北亞的霸主。
6. 可以設想有一個孤獨野人占有東西。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占有并不是法的關系。
7. 20世紀20年代“四一二”慘案和30年代紅軍從長征出發(fā)時的8萬余人銳減到3萬余人的慘敗經驗使共產黨人拒絕了王明并選擇了毛澤東,這段經歷告訴我們,理論如沒有經驗的過濾,就不能進入科學的境界。
8. 戰(zhàn)爭比和平發(fā)達得早。
9.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提法并沒有錯,問題是以什么樣的實踐效果為標準。比如單純以GNP或GDP高低為經濟發(fā)展的核心標準,那么下列現(xiàn)象就不能得到解釋:
1700-1890年世界國民生產總值分布; 單位:%
國別/年份
1700年
1820年
1890年
中國
23.1
32.4
13.2
印度
22.6
15.7
11
日本
4.5
3
2.5
歐洲
23.3
26.6
40.3
美國
0.0
1.8
13.8
俄國
3.2
4.8
6.3
資料來源:安格斯·麥迪森:《中國經濟的長遠未來》(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楚序平、吳湘松譯,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頁。
世界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每年平均復合增長率)
地區(qū)/國家/年份
1700-1820年
中國
0.85
歐洲
0.68
日本
0.21
資料來源::安格斯·麥迪森:《中國經濟的長遠未來》,第58頁。
上述資料告訴我們:1820年中國GNP是歐洲的1.22倍,1890年中國GNP是日本的5.28倍;中國的GNP增長率從1700至1820年間一直領先于歐洲和日本。但在1820年后的20年即1840年,中國卻被英國在鴉片戰(zhàn)爭中打敗,1895年在甲午戰(zhàn)爭中又被日本打敗,中國因此失去香港、澳門和臺灣并被迫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這說明,我們長期信奉的經濟發(fā)展的單純GNP標準是會亡國的,而亡國的標準就不是正確的標準。沒有誰將死亡作為發(fā)展的標準。
歐洲、拉丁美洲人均GDP增長率(1820-1950;%)
年份/別
1820-1870
1870-1913
1913-1950
歐洲國家
西歐合計
0.95
1.32
0.76
東歐合計
0.63
1.31
0.89
英國
1.26
1.01
0.92
法國
0.85
1.45
1.12
德國
1.09
1.63
0.17
拉丁美洲
拉美44國合計
0.10
1.81
1.43
歐洲、拉丁美洲及俄國\蘇聯(lián)地區(qū)GDP增長率(1820-1950;%)
國別/年份
1820-1870
1870-1913
1913-1950
歐洲國家
西歐合計
1.65
2.10
1.19
東歐合計
1.36
2.31
1.14
英國
1.71
2.14
1.16
法國
1.27
1.63
1.15
德國
2.01
2.83
0.30
拉丁美洲
拉美44國合計
1.37
3.48
3.43
俄羅斯
俄國\蘇聯(lián)
1.61
2.40
2.15
根據(jù) [英]安格斯·麥迪森著,伍曉鷹等譯:《世界經濟千年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80、181、190、191頁數(shù)據(jù)整理。
上述資料表明:從1870-1950年間,歐洲GDP發(fā)展遠不如拉美,可拉美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是歐洲人的奴隸;斯大林時期的蘇聯(lián)GDP不如沙皇時期,可前者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而后者卻毀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這說明,以GDP為標準的經濟發(fā)展模式也是錯誤的,因為沒有誰發(fā)展經濟的目的只是為了做奴隸。
歷史表明,國家發(fā)展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GDP的高低,而在于GDP是否歸勞動者所有。對此,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統(tǒng)治的未來結果》一文中說得十分中肯,他說:“英國資產階級看來將被迫在印度實行的一切,既不會給人民群眾帶來自由,也不會根本改善他們的社會狀況,因為這兩者都不僅僅決定于生產力的發(fā)展,而且還決定于生產力是否歸人民所有。”
10. 1956年9月,毛澤東對南斯拉夫的同志說:“關于中國的前途,就是搞社會主義。要使中國變成富強的國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時光?,F(xiàn)在已不存在障礙中國發(fā)展的力量。中國是一個大國,它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它對人類的貢獻是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的。將來這種狀況會改變的,可是這已不是我這一輩的事,也不是我兒子一輩的事。將來要變成什么樣子,是要看發(fā)展的。中國也可能犯錯誤,也可能腐化,由現(xiàn)在較好的階段發(fā)展到不好的階段,然后又由不好的階段發(fā)展到較好的階段。當然即便不好總不會像蔣介石時代那樣黑暗,是辯證的,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這樣曲折地發(fā)展下去。”
1964年7月9日,毛澤東對來訪的亞非拉國家的會議代表說:“美國總是要從越南走的。美國從泰國、老撾、菲律賓、南朝鮮、日本等地也都要走的,還有從臺灣也是要走的。它走的時間算不準,但一定要走的。所以凡是壓迫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總有一天要走的,只要人民團結起來,加強斗爭。它走,也可以文明一點走。請它走它不走,怎么辦?那就學卡斯特羅的辦法,學本•貝拉的辦法,學胡志明的辦法,也可以學中國的辦法。所以,我們看歷史,就會看到前途。”
11.1850年,馬克思預言未來中國:“如果我們歐洲的反動分子不久的將來會逃奔亞洲,最后到達萬里長城,到達最反動最保守的堡壘的大門,那末他們說不定就會看見這樣的字樣:RÉPUBLIQUE CHIOISE LIBERTÉ,FRATERNTTÉ(中華共和國 自由、平等、博愛)”。
1913年列寧曾提出“落后的歐洲和先進的亞洲”;1993年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發(fā)表文章說:“幾個世紀來全球權力先是從東向西,然后又反過來從西向東轉移”。尼克松說:
中國現(xiàn)在正在覺醒中,它可能不久就要感動世界。
富有異國情調,神秘莫測,令人神往——中國從遠古時代起就一直使西方人浮想聯(lián)翩。但是,連150年前預言過美國和俄國將成為世界上互相競爭的兩大強國的先知托克維爾,都不可能預見到,在20世紀的最后幾十年能夠決定世界力量對比,在21世紀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那個國家,將是中國。
12. 關于社會主義“勞動”理論,我們應當閱讀馬克思寫的《哥達綱領批判》。1875年,馬克思就德國工人黨綱領中“勞動是一切財富和一切文化的泉源”的提法提出批評,馬克思寫道:
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泉源。自然界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本來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娜?,勞動本身不過是一種自然力的表現(xiàn),及人的勞動力的表現(xiàn)。上面那句話在一切兒童識字課本里都可以找到,但是這句話只是在它包含著勞動具備了相應的對象和資料的這層意思的時候才是正確的。然而,一個社會主義的綱領不應當容許這種資產階級的說法,對那些唯一使用這種說法具有意義的條件避而不談。只有一個人事先就以所有者的身份對待自然界這一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第一泉源,把自然界當作隸屬于他的東西來處置,他的勞動才成為使用價值的泉源,因而也成為財富的泉源。資產者有很充分的理由給勞動者加上一種超自然的創(chuàng)造力,因為正是從勞動所受的自然制約性中才產生如下的情況:一個除自己的勞動力外沒有任何其他財產的人,在任何的社會和文化的狀態(tài)中,都不得不為占有勞動的物質條件的他人做奴隸。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許才能勞動,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許才能生存。
13.“只有在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之后,他們的子孫才去發(fā)明了農業(yè)技術、冶金技術和樂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