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結(jié)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中國文化經(jīng)典,始終貫穿著主智與求真的精神,用求真的心態(tài)去認知經(jīng)典,即是學術的情境。西方人也講:“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學術情境就是求真,這種求真不一定非得一是一、二是二,在求真的過程中,我們是活生生的生命,形成一本書的時候,也是古人活生生的生命,我們只是這種生命的鏈接而已。在這種生命鏈接中,我們的讀書就是一種學術的情境,這種學術情境猶如朱熹所講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龐樸先生有一篇文章叫《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他說如果傳統(tǒng)文化具有歷史的意味,那么文化傳統(tǒng)就是繼往開來,這就是“活水來”。沒有“活水”,死水一潭是不行的。淵源而來,綿綿不盡,這才是學術的求真之情境。帶著這樣的情境來讀書、求習真理,那是生動活潑的人的真理、活的真理、現(xiàn)實之真理。
真理如何求得呢?我們看看孔子的說法??鬃又髦?,孔子思想有三個字非常重要——仁、禮、智,智就是智慧,包括知識層面的智慧,也包括知識之上的智慧??鬃诱f:“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區(qū)分了知識與智慧的辯證關系;孔子又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大家都講“代溝”,我就很惱火,哪來的什么“代溝”?兩千多年了,孔子跟我一點“代溝”也沒有嘛!在《論語》首章《學而篇》的第一句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講得多好,你如果痛苦,學習干什么?學習是快樂的,我們要享受這個過程。享受過程,一生幸福;只追求終極目標,一生痛苦,因為目標永遠在前方達不到。所以,享受過程的人是幸福的人,一直想達到目標的人是痛苦的人。
人們對“學”的解釋已多,而嘗忽略了“習”字的重要性,東漢時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習”說:“鳥數(shù)飛也。”試想,小鳥在天空自由地翱翔,是多么的歡快,如失去了這般的自由與愉悅,鳥兒即使被富貴地豢養(yǎng),也只能如宋代大詩人歐陽修《畫眉鳥》所詠嘆的:“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學習也是如此,鳥不飛固然痛苦,人不學豈不也痛苦?我們的施教者與求學者都能視治學與求知為人生大快活的事,才能真正傳遞古代經(jīng)典中的主智精神,而這種智慧就在古人不經(jīng)意的言談間。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