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強則國家強
吹響青年創(chuàng)新人才“集結號”
想象一下在未來的某一天,人們只要在手機攝像頭里植入一個傳感器,拍一下,就可以隨時隨地知道,想買的蘋果是酸還是甜,牛奶安不安全,菜品里食用油是不是地溝油……
這些畫面并不只是一首狂想曲,正在將這些夢想變成現(xiàn)實的鮑捷是“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入選者、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博士生導師。
2013年回國后,鮑捷在清華大學建立了量子點光譜集成實驗室。選擇回國搞科研,鮑捷沒有經(jīng)歷太多糾結。他覺得,中國能夠給科學家提供更大的舞臺。“希望我的研究在中國土壤里成長起來,這對于我的價值遠遠比在美國要大。”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擁有一大批創(chuàng)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chuàng)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fā)展希望之所在”。
“千人計劃”高度重視人才隊伍梯次引進和建設,在大力引進知名教授、專家的同時,于2010年啟動實施了“千人計劃”青年項目,旨在從世界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引進在自然科學或工程技術領域取得博士學位、40歲以下、發(fā)展?jié)摿Υ蟮那嗄耆瞬拧?/p>
7年多來,2900余名35歲左右的優(yōu)秀青年人才被引進,占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總數(shù)的41.6%。這批人選被學界譽為“中國未來的院士群體”。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引進的陳宇翱,32歲就獲得2013年度歐洲物理學會“菲涅爾獎”。清華大學引進的劉云浩獲國際計算機協(xié)會ACM主席獎,成為第一位獲此獎的華人。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2013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學者獎”,9名獲獎者中有7位是“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入選者。
“萬人計劃”通過設立青年拔尖人才專項,為入選者提供較高額度經(jīng)費,支持其開展自主選題研究。截至目前,“萬人計劃”已遴選支持553名青年拔尖人才,自然科學領域437人,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領域116人,支持經(jīng)費9.87億元。
在“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帶動下,各地各部門、用人單位也實施了各具特色的青年人才支持計劃。如2011年自然科學基金會在原有青年科學基金、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基礎上增設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015年教育部“長江學者”增設青年學者項目,都注重對處于事業(yè)上升期的青年人才的培養(yǎng)支持??萍疾?ldquo;創(chuàng)新人才推進計劃”等也明確提出向青年人才傾斜,一大批青年人才脫穎而出。
好風憑借力,揚帆一路歌。
日暖冰融滿眼春,欣欣向榮的中國正在吸引全世界人才的目光。
“走,到中國去!”“走,回祖國去!”
華夏大地上,廣大人才為實現(xiàn)“中國夢”“強國夢”砥礪奮進的故事每天都在不斷上演……
中國,正日益成為人才用武之地、向往之地!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