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為先育才兼達政情法意
“我自愿獻身政法事業(yè),熱愛祖國,忠于人民……揮法律之利劍,持正義之天平,除人間之邪惡,守政法之圣潔,積人文之底蘊,昌法治之文明。”這是法大新生的入學誓詞。
在學校教學樓端升樓正面,銘刻著“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訓,這八個字集人文精神、法治精神、科學精神和公共精神為一體,集中體現(xiàn)了這所大學的文化和價值追求。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nèi)心的法律。“明法”一目,意味著要有法治信仰、法治理念、法治意識和法治思維。在法大,法學氛圍充盈校園,法治精神彌漫其間。
2017年“感動法大”的領獎臺上,十位同學榮獲“感動法大”這一榮譽。其中,黃健栓,18歲考上大學,但由于祖父患病,家里無人照看,他毅然選擇了放棄學業(yè),擔起家庭重擔,一擔就是5年,5年后,他重新高考,考入法大,成績連續(xù)兩年排名所學專業(yè)第一名。鄧麗萍是中國政法大學第7例、北京市第217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她在骨髓捐獻的病房里仍然復習司法考試內(nèi)容。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點點滴滴中,理想信念、學風培育、社會責任、家國情懷、文化塑造……熔鑄到學子們的生命中,學校也真正將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到實處。
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著名法學家張晉藩說:“學校就應該重點引導法治人才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觀。”
要讓人民對法治充滿信心,必須首先對法律人充滿信心。
黃進說:“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的培養(yǎng)指明了方向,法學教育要注重立德樹人,使培養(yǎng)出來的法治人才不僅有法律專業(yè)知識和能力,還有優(yōu)良的品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