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個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文化自覺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內容非常豐富,僅文化自覺的角度就可以從很多方面來展開講。我這里僅講兩個勝利:一是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二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我通過這兩個勝利來講文化自覺,它不單是一個文化上認識的過程,同時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僅能夠言,而且能夠行,落實到行動上來。
(一)抗戰(zhàn)勝利與文化自覺的關系
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一定程度上講是中國人的文化自覺,落實為行動的產物,是文化自覺行動的一個結果??谷諔?zhàn)爭實際上非常值得我們反省。我一直認為,我們對抗日戰(zhàn)爭的意義從文化上反省的非常不夠。就近代而言,從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國民革命,這一系列事件都是在前者失敗的基礎之上不斷前行的。從鴉片戰(zhàn)爭到甲午戰(zhàn)爭,我們一次次失敗,只有抗日戰(zhàn)爭取得了勝利。但是由于這場戰(zhàn)爭我們取得了勝利,勝利不久我們又進入了解放戰(zhàn)爭,所以我覺得,從文化方面對這場戰(zhàn)爭的反思還有所欠缺。比如,我們要反思為什么中國這么多的人口,這么大的空間,卻敗給了一個人口遠遠少于我們的國家?我們需要從文化上反思,為什么我們會差點淪為人口那么少的國家的殖民地?我們還可以反思,在抗日戰(zhàn)爭的過程當中,有多少的中國人淪為了漢奸,變成了偽軍,比如出賣抗日聯(lián)軍英雄楊靖宇的,恰恰是我們的同胞。當然,今天我著重講的是,在抗日戰(zhàn)爭當中文化自覺起到的積極地作用。
我這里講兩個人物,一個是史學家錢穆。錢穆是一介書生,在抗戰(zhàn)最困難的時候,他想到的是用自己的學術,為民族抗戰(zhàn)貢獻一點力量,他寫了一本書叫《國史大綱》。在史學研究中,他把抗日戰(zhàn)爭放到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當中進行綜合考量,得出一個十分重要的結論。他說,抗日戰(zhàn)爭在整個中國歷史當中,不過是短短的一節(jié)。按照中國五千年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看,勝利必然屬于中國,中國不會亡。他說,中國歷史一以貫之,從來沒有間斷過,這里面一定有我們歷史、文化內在的生機和活力。中國在歷史上經歷了無數的大風大浪,都挺了過來,所以當下日本侵華,也滅亡不了中國,中國不僅不會亡,今后還會繼續(xù)復興起來。在他看來,近代中國的衰落不過是中華民族一時生了一場小病,抗日戰(zhàn)爭最終的勝利屬于中國,中華民族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夠復興起來。
錢穆先生寫這本書,發(fā)表這些言論的時候,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時候,社會上充滿了“亡國論”,充滿了悲觀的情緒。在“亡國論”和悲觀情緒的氛圍之下,一個史學家敢于用他所學、用他的觀察、用他的理性、用他的知識,來給國人一個交代、一個回答,來鼓舞國人,給國人信心——中國不會亡,我想這是一種文化的自覺。
另外一個例子是文學家鄭振鐸,他有一個短篇小說叫《最后一課》。在1941年,大半個中國淪陷在日寇的鐵蹄下,1941年12月8日,上海作為一個“孤島”,也淪陷了。當時正在上海暨南大學擔任文學院院長的鄭振鐸,在日寇侵略的當天,在日寇進入校園之前,他上完了“最后一課”。他給學生講的最后的一句話是不忘叮囑學生:“今天是我給你們上中國文學史的最后一課。要永遠記住,我們是中國人!”今天,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講,“我們是中國人”是很普通的一句話,但是在一個國家將要淪亡的時候,一個知識分子在叮囑他的學生:在國家將要淪亡的時候,你們不要變節(jié),你們要永遠記住,我們是中國人。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知識分子的氣節(jié)。
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鄭振鐸的一些日本朋友,曾經通過各種手段勸說他為日本人服務,他都嚴詞拒絕了。當時不為日本人做事的人,經常遭到殺害,生活在恐怖之下。但是鄭振鐸無論是面對敵人的恐嚇,還是敵人的收買,都毫不動色,可以說“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那么,抗戰(zhàn)期間像鄭振鐸先生這樣的文人,他所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氣節(jié)和風骨,恰恰是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文化自覺的產物。
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不僅中國的知識分子,實際上中國絕大多數的老百姓都覺悟開來,都覺得凡不是中國人,都沒有權來管中國的事;覺得凡是中國人,都有權來管中國的事。這就是這一時期中國人的文化自覺。凡不是中國人,都沒有權來管中國的事,這是民族精神的一種自覺;凡是中國人,都有權來管中國的事,這是一種民主精神的自覺。從民族精神的自覺和民主精神的自覺,可以看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華民族贏得抗戰(zhàn)勝利是跟文化自覺密切相關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抗日戰(zhàn)爭也可以說代表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精神的最偉大的覺醒。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