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木:印度洋與中國政策(10)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張文木:印度洋與中國政策(10)

——目標:2049

阿富汗在其整個歷史上,一直是征服者的十字路口;亞歷山大大帝、帖木兒,全都在謀求建立帝國時縱騎馳騁于阿富汗的土崗與沙丘之間。1952年我訪問阿富汗國王時,他曾為我追述,正是在阿富汗,亞歷山大大帝說,“我再沒有要征服的世界了”。在19世紀,英國和俄國在整個中亞細亞交戰(zhàn),以爭奪對這個大陸的控制權(quán)時,曾在阿富汗進行過基普林所謂的“大比賽”。英國人知道,阿富汗的崎嶇的開伯爾山口是進入印度次大陸的大門,他們曾進行了兩次殘酷的戰(zhàn)爭,為的是不讓俄國人控制它。今天,阿富汗是蘇聯(lián)擴張主義勢力中的一個不祥的新階段中的試驗場。

歷史上,最先擠進這扇門的大多又都被甩到最后。小布什不信這些,堅持先搞定阿富汗,很有些號召十字軍東征的烏爾班二世的氣派,借“9·11事件”引發(fā)的世界對美國的同情,以“反恐”為名,又有聯(lián)合國的授權(quán),直接就沖到阿富汗,結(jié)果打了十多年,最終也還是從阿富汗敗退下來。當年他到阿富汗時,既有“天時”即世界善良的人對美國遭難的同情,也有“人和”即聯(lián)合國授權(quán),就是沒有地利。一道扎格羅斯—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屏障,這條被哈·麥金德稱為“雄偉的屏障”的山帶就像一尊聳入蒼穹山神,讓古今所有擴張至此的帝國,都是有來無回。

四、“要么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就銷聲匿跡。”尼赫魯憂慮的是后一種結(jié)局

(一)地緣政治學說對尼赫魯?shù)挠绊?/p>

印度版圖如大象長鼻南拋至印度洋中心,這使印度之于印度洋的制海權(quán)有了無與倫比的價值,使控制印度洋與控制印度合二為一;也就是說,不占領印度就不能有效地控制印度洋;同理,控制印度洋就必須有效地占領印度。明乎此,再讀尼赫魯?shù)拇碜鳌队《鹊陌l(fā)現(xiàn)》,就更理解他在書中對印度的前途所表現(xiàn)的遠見和無奈。他說:

印度以它現(xiàn)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就銷聲匿跡。中間地位不能引動我。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間地位是可能的

我們很多同志都將尼赫魯這段名言解讀為尼赫魯有野心,其實這只表明尼赫魯?shù)膿?。尼赫魯生長在地緣政治理論在西方已成顯學的時代。他1905年就讀于英國哈羅公學——這一年日本在遠東海戰(zhàn)中打敗俄國,1907年后入劍橋大學就讀。此前英國地緣政治先驅(qū)學者哈·麥金德已聲名鵲起。1887年,麥金德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上宣讀《地理學的范圍和方法》,1904年又宣讀《歷史的地理樞紐》。前一篇論文在當時的英國被認為是“英國地理學的一篇經(jīng)典文獻”,后一篇論文則于20世紀80年代初在美國與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潘恩的《常識》等15種書并列,被稱為改變世紀的“巨著”。英國牛津大學還為哈·麥金德專設為期5年、薪水豐厚的講師席位,并于1899年設立地理系,聘哈·麥金德?lián)蜗抵魅?。?middot;麥金德提出的地緣政治學說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尼赫魯就讀的劍橋大學離牛津大學不遠,當時流行的麥金德學說包含著對印度地緣政治地位的解釋,尼赫魯不可能對此不了解。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剛剛結(jié)束,哈·麥金德將其地緣政治學說的基礎部分即“心臟地帶”的內(nèi)容在當年出版的《民主的理想和現(xiàn)實》一書中提煉為更富有沖擊力的如下表述:

誰統(tǒng)治東歐誰便控制了“心臟地帶”;誰統(tǒng)治了“心臟地帶”誰便控制了“世界島”;誰統(tǒng)治“世界島”誰便控制了世界。

與此同期,在太平洋東岸的美國也響起了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的名字。馬漢于1900年、1910年、1911年、1918年分別發(fā)表《亞洲的問題》《歐洲的沖突》《美國的利益》及《海權(quán)對歷史的影響》等重量級論文,提出與哈·麥金德相對應的海權(quán)論學說。

提出制海權(quán)理論的馬漢在英國、德國和日本受到特別高的禮遇。馬漢1890年出版《海軍戰(zhàn)略論》,此書很快“成為當時影響最大的世界暢銷書之一”。在英國,馬漢這本書被視為“國家的福音書”海軍理論家普勒斯頓說,《海軍戰(zhàn)略論》好像是專門為英國內(nèi)閣寫的,書中的思想對內(nèi)閣成員來講是正中下懷。一位英國海軍上將含蓄地評論說:“自1900年以來,英國海軍的條件得到改善,力量得到發(fā)展,對此我們既不感謝保守黨,也不感謝自由黨,應感激的是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而不是任何別的人。”1893年馬漢應邀訪問英國。訪英期間,馬漢受到英國女皇和首相的接見,并出席女皇和首相為他舉行的國宴。1904年馬漢再次訪問英國,僅一周內(nèi),他就被授予劍橋大學——三年后,年滿18歲的尼赫魯進入該校就讀——和牛津大學的榮譽學位稱號。1914年馬漢病逝,《倫敦郵報》在一篇悼詞中稱:“英國人民對這位偉大的美國公民的恩情是報答不盡的。”在德國,馬漢的書受到德皇威廉二世的重視,他形容自己閱讀《海軍戰(zhàn)略論》的心情時說:“我不只是在閱讀這本書,我可是想把它一口吞食下去。在艦上時,它一直是我的案頭書。”在日本,馬漢的《海軍戰(zhàn)略論》被列為日本海軍軍官的必讀書之一,人手一冊。日本政府還頻頻與馬漢聯(lián)系,就日本的海軍發(fā)展征求馬漢的意見。日本政府還試圖聘請馬漢為日本海軍的特別顧問,遭馬漢拒絕。大概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jīng)”,馬漢本意是為美國政府寫的著作,起初反在美國“反應遲緩,落后于其他西方列強”

(二)尼赫魯主政時的印度外交戰(zhàn)略

1912年,22歲的尼赫魯回到印度,投入國大黨領導的爭取印度獨立的運動。此時的尼赫魯在思考印度未來命運時,不可能不從麥金德和馬漢的地緣政治視角中看到未來印度面臨的真正危險并對印度未來有可能出現(xiàn)的“銷聲匿跡”的前景充滿憂慮。

責任編輯:葉其英校對: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wǎng)安備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