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多少年來我曾反復思考過這個問題。我曾一度得到兩個截然相反的答案:一個是最好不要再上大學,“知識越多越反動”,我實在心有余悸。一個是仍然要上,而且偏偏還要學現(xiàn)在學的這一套。后一個想法最終占了上風,一直到現(xiàn)在。
我為什么還要上大學而又偏偏要學現(xiàn)在這一套呢?沒有什么堂皇的理由。我只不過覺得,我走過的這一條道路,對己,對人,都還有點好處而已。我搞的這一套東西,對普通人來說,簡直像天書,似乎無補于國計民生。然而世界上所有的科技先進國家,都有梵文、巴利文以及佛教經(jīng)典的研究,而且取得了輝煌的成績。這一套冷僻的東西與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之間,真似乎有某種聯(lián)系。其中消息耐人尋味。
我們不是提出了弘揚祖國優(yōu)秀文化,發(fā)揚愛國主義嗎?這一套天書確實能同這兩句口號掛上鉤。我舉一個具體的例子。日本梵文研究的泰斗中村元博士在給我的散文集日譯本《中國知識人の精神史》寫的序中說到,中國的南亞研究原來是相當落后的??墒墙鼛啄陙?,突然出現(xiàn)了一批中年專家,寫出了一些水平較高的作品,讓日本學者有“攻其不備”之感。這是幾句非常有意思的話。實際上,中國梵學學者同日本同行們的關(guān)系是十分友好的。我們一沒有“攻”,二沒有爭,只是坐在冷板凳上辛苦耕耘。有了一點成績,日本學者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覺得過去對中國南亞研究的評價過時了。我覺得,這里面既包含著“弘揚”,也包含著“發(fā)揚”。怎么能說,我們這一套無補于國計民生呢?
話說遠了,還是回來談我們的本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