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王”的來歷:原來是一把斧頭
下面再看“王”字。從甲骨文一直到商代金文和西周金文,“王”都是象形字。像什么呢?斧刃向下的斧頭。在古代,在原始社會冷兵器時代,斧頭這個武器是最勢大、力大的武器。所有的工具里邊斧頭是力量最大的,因此在古代,斧頭就成了權(quán)力、力量的象征。在古代的統(tǒng)治者中,王是最有力量最有權(quán)威的,所以就用斧頭的這個象形字來表示最高統(tǒng)治者,這是它的來源。
皇帝如果派一個大臣去處理一件事情,或者派去打仗,都要賜給他一件東西,后代一般叫寶劍,就是尚方寶劍,他拿著這個寶劍就等于王在身邊,就可以作出決斷,也就是說他的決斷就是王的決斷,這叫尚方寶劍。而在古代(原始社會),不是賜劍,而是賜斧頭。所以《虢季子白盤》銘文記載此事曰:“王賜乘馬,是用左王。賜用弓,彤失其央;賜用戉(斧頭),用政蠻方。”就是賜給他一把斧頭,讓他去征伐南方,就是少數(shù)民族,那么這就相當于后代的尚方寶劍。這種記載很多。
這就是商代的銅戉,就是現(xiàn)代所說的斧頭。大家看,和字形對比,應該說是很相象的。
這也是斧頭。當然像這樣的斧頭,特別是前邊這個,其實已經(jīng)是象征性的東西,不是實用的斧頭,是作為一個權(quán)力象征的器具。所以上邊還刻畫了一個人形的怪獸,張著大嘴很恐怖,象征權(quán)力。
這個是漢代的銅斧車,車的中間插著一把斧頭。為什么插著斧頭呢?象征權(quán)威。后代大的官員出行時有儀仗隊,就是前邊有人驅(qū)道,把人給趕開。在漢代的時候比較簡略,那時候還沒有那么宏大的陣式, 縣令出行的時候,沒有儀仗隊,他的車上插著一把斧頭,這就是讓別人看到,這是縣令來了,趕緊躲開。所以漢代的縣令出行的時候,是用斧頭表示權(quán)威、權(quán)力,讓人避讓。
這是漢畫像石上的磚斧車,車上也插著一把斧頭。也就是說用斧頭象征權(quán)力、權(quán)威,一直到漢代還存在,漢代以后基本上就沒有了,那時候就流行寶劍了,尚方寶劍。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