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文里為什么“無”“舞”是一字?
“無”“舞”這兩個字在古文字里本來就是一個字,都是一個人拿著牛尾巴舞蹈的意思。古人的舞蹈是有目的的,不是娛樂,是為了敬神,或者說它的主要功能是與神進行交流。
一個是舞蹈,一個有無,怎么就是一個字呢?他們是有關(guān)系的。
這是西漢舞俑。所以長袖善舞不是唐代才有,西漢的袖子非常寬大。張藝謀電影里的舞袖,其實西漢已經(jīng)有了,袖子非常寬大,非常長,舞起來就是更好看了。
那么“無”和“舞”為什么是一個字呢?因為原始舞蹈是人和無形的大自然進行交流的一種方式,舞的對象是“無”,就是無形的鬼神。所以舞蹈和它的對象是一個字。古代這樣的字很多,比方說擒獲的“擒”和禽獸的“禽”在古代是一個字,加“扌”的擒后出的。
因為古代的舞蹈主要是為了與鬼神進行交流,也就是與無形的鬼神進行交流,所以“無”和“舞”是一個字,后來才分化出來。它倆的原始形狀都是一個人舞蹈的形象。
甲骨文和金文演變成了后來的“無”,小篆演變成了“舞”。實際上前兩個字形和后一個字形的差別就是兩只腳,后面的字形有兩只腳,前面兩個字形沒有把腳描繪出來,后來借此機會給它分化了,把原來的同一個字形分化成兩個字,借用了它們不同的異體來分化。
今天就講到這兒,謝謝大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