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律師應用人工智能系統(tǒng),統(tǒng)計了從2014年到2016年全國法院公布的一審涉及家暴內容的離婚判決文書94571份。其中,山東以8205件穩(wěn)坐榜首,河南以6986件奪得第二,湖南以6930件位居第三,陜西以4049件排第八。西藏、海南和新疆分別以47件、237件、388件成為家暴案發(fā)最低的3個省份。(5月8日《華商報》)
在眼球效應時代,五花八門的排行榜亂花漸欲迷人眼。設置排行榜的初衷,在于依據(jù)一定的指標體系對特定范圍內的事物進行比較和排序;然而,一些自彈自唱的排行榜既消耗了稀缺的注意力,也損傷了排行榜的公信力。
“家暴排行榜”看上去言之鑿鑿,實際上卻經不起推敲。一方面,家暴案件與家暴并非同一個概念,家暴案件少并不等同于家暴數(shù)量少,也有不少家暴發(fā)生在相對封閉的私人場域,沒有進入公眾視線,更沒有進入司法程序成為家暴案件;另一方面,不同省份已婚家庭的數(shù)量不同,單純以家暴案件數(shù)量的多少來進行比較,顯然有失偏頗,缺乏“準頭”。
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在《污名:對受損身份的管理》一書中,對污名化做了生動的闡述。戈夫曼認為,將人從“完整的、正常的人”降級到“沾上污點的人,被貶低的人”,被污名化的人被賦予了某種不光彩的色彩。這一切,在“家暴排行榜”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家暴排行榜”前三名的山東、河南、湖南成千上萬的民眾,沒有招惹誰,卻被貼上“粗魯、脾氣火爆、暴戾心態(tài)”等標簽,沾染上污水泥垢。
盡管“家暴排行榜”不夠靠譜,卻也折射出當下反家暴依然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家暴從表面上看是體力的較量,實質上卻是權利的失衡;家暴帶給受害者的不僅是身體上的疼痛,還有精神上的痛苦。
家暴沒有性別之分,也沒有城鄉(xiāng)界限。對家暴“零容忍”,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價值認同。反家暴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要為家暴受害者提供雪中送炭的庇護系統(tǒng)與社會支持,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如果不能為他們排憂解難,家暴受害者就可能陷入“與其博弈反抗,不如忍氣吞聲”的囚徒困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