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①習近平:《在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5月17日。后引此講話不再注出處。
②《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北京:學(xué)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3頁。
③《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第26頁。
④《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6頁。
⑤羅家倫:《中國人的品格》,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103頁。
⑥《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06頁。
⑦《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頁。
⑧德羅伊森著:《歷史知識理論》,胡昌智譯,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頁。
⑨《三松堂自序》,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一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0頁。
⑩《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第19-24頁。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頁。
(12)包心鑒:《大邏輯·大主題·大視野》,《紅旗文摘》2016年第5期。
(13)《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第10頁。
(14)(15)陳衛(wèi)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西合流與變革的融合》,《新華文摘》2016年第2期。
(16)湯一介:《我們?nèi)恕?,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016年版,第285頁。
(17)張志剛:《文化回饋:人類文明交流的新境界——以“佛教中國化”為例》,《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2016年第2期。
(18)劉玉才、劉寧、顧永新、編著:《中國文化史綱要》,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版,第310-311頁。
(19)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李晨曦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0年版,緒論第6頁。
(20)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6頁。
(21)斯塔夫里阿諾斯:《致讀者: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紀的全球通史?》,《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6年版。
(22)習近平:《深入理解新發(fā)展理念》,《紅旗文摘》2016年第5期。
(23)《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第35頁。
(24)《陳寅恪集·詩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版,第19頁。
(25)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李晨曦譯,第87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