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是如何在堅定自己制度文明標準的前提下,將自身制度體系建設的重要成就予以學理化。古今中外的大國發(fā)展歷史表明,一個沒有自己政治學理論體系的大國,一個沒有把握住自己政治體系、政治實踐解釋權的大國,其在政治精神上也不會是獨立的。這也是當下講制度自信對學界提出的理論任務。
制度體系是任何一種政治文明最突出的表現形式。日益成熟定型的中國制度體系成為當今世界政治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話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中國制度體系的發(fā)展和完善是人類政治文明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從學理上對中國制度體系背后的精神、原理、安排、績效的闡述還有待學界努力。本文扼要概述中國制度背后包含的一些精神和原理,以期學界能進一步圍繞中國制度體系的精神、原理、安排、績效進行探討,向國內外積極普及中國政治文明成就,共同推動中國政治學理論、學科、學術體系的發(fā)展。
公與私
任何好的制度,背后都有一種精神力量在支撐,從而使其常活常青常新。中國制度體系的特點既要放在自己的歷史和國情中看,也要放在國際比較視野下看,它和西方制度體系最大的區(qū)別在于立制建章背后之精神的不同。簡單講,西方制度立制的精神是“私”,中國制度立制的精神是“公”。古人說:“一私則萬事閑,一公則萬事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思想是“公”,這一點與中國古代社會思想是相通的,也是中國能夠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政治文化基礎以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扎根的思想養(yǎng)料。在中國共產黨的話語體系中,“公”是最常用的一個字。例如,共產黨人經常講“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另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制度安排的核心和主體也是“公”。正因為“公”代表著中國制度體系的一大精神,我們觀察中國制度,無論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還是一般制度、具體制度,均可發(fā)現其背后偉大的“公”的意蘊。反觀西方制度,其背后精神是“天下為私”。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理政話語體系也好,中國制度體系也好,反復強調要按照公心、公道、公正,這些都是“公”的思想的發(fā)揮。我們閱讀中西政治經濟法律著作,可以明顯地看到背后“公”“私”的分野。中國的政治經濟法律著作的主導精神是“公”,是按照“天下為公”精神來展開的。西方的政治經濟法律著作主導精神是“私”,基本是按照“天下為私”精神下來的。這種兩分法有點絕對,但基本不偏。進而言之,人類政治文明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按照“天下為私”的邏輯走下去,怕是個絕境。
合與分
中國制度精神的第二個層面體現在“合”與“分”的關系中。簡單講,“合”的精神貫穿在我們制度體系安排中,就是制度體系建立在“合而治之”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分而治之”基礎上。
中國制度體系安排遵循的是“合而治之”的精神。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突出黨領導人民依法治國,中國特色政黨制度強調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把團結擺在首要位置,社會基層治理重視協商,乃至黨政關系中講的是分工而不是分開,等等。進一步來說,在“合而治之”的制度體系中,制度設計不是建立在制衡原理上,而是建立在監(jiān)督、協商原理上。在西方政治學理論中,制衡被抬到很高的位置;但是在中國特色政治學理論體系中,監(jiān)督體系建設理應被放在比制衡更重要的位置。如果按照制衡原理來思考甚至設計我們的制度,那就必然和我們制度大的精神相沖突。在這個問題上,國際政治學界好將制衡視為制度體系安排的唯一原理,實際上是值得反思的。
中國政治模式以“合而治之”原理解決了“分而治之”制度體系的弊端,這是我們在國際比較中講制度自信的一個理由。“合而治之”是我們制度體系在國際比較中的比較優(yōu)勢,也是人類政治文明進步的方向。一國三公,則權柄分而不一。道旁筑舍,議論多而難成??疾煳鞣教厣闹贫润w系,其精神大致是“分而治之”。在“分而治之”的制度體系中,政黨制度、政行關系、政法關系均以分立甚至對立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所以強調“分”,同其制度精神的“私”又是一脈相承的。在“分而治之”的制度體系中,制衡比監(jiān)督更重要。制衡走到極端,即是掣肘和對抗。政治淪落為部分反對部分、一屆反對一屆的相互否決狀態(tài),就很難為國為民謀長久之利。這違背了政治為公的常識。觀察世界上不少國家的治理現狀,在引入“分而治之”的制度體系后,深受其苦,由此導致政治分裂、政黨對立、社會對抗、民族分離的可謂司空見慣。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