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的是,赫茲雖然發(fā)現了電磁波,但是他身體不好,37歲就去世了。他去世后,大學門口貼了一張訃告:赫茲教授于哪一天下午不幸去世。一個年輕人馬可尼,看了這個訃告以后,他就想到另外一個問題,找見電磁波有什么用,能不能利用它傳輸東西?在一張訃告閱讀的啟發(fā)下,他發(fā)明了電報。
前面我講了三個問題,簡單小結一下:第一,閱讀是人生的追求,不能不讀;第二,閱讀是美的享受,不是負擔和痛苦,要先把這個問題從理論上解決了,再從實踐當中給孩子們以啟發(fā)、引導;第三,閱讀是興趣的滿足,不是為了完成任務,只要引進去以后,他自然前途無限。
諾貝爾獎每年都有一個發(fā)獎儀式,記者采訪獲獎者時都問一句話:到底是什么動力促使你做這項研究,像屠呦呦,一搞幾十年。我們過去的模式,大部分的回答是“為了祖國,為了人民”或者“為祖國爭光”這類的。但是所有的諾貝爾獎得主幾乎都是一個答案,就是興趣。他就是進了這個門了,就是“三合一”——興趣、事業(yè),加上他的收獲。
四、怎樣閱讀?是深閱讀還是淺閱讀?
怎樣閱讀?這又回到我們一開始講的那個問題上了:人是由物質和精神組成的。馬克思說:“它(動物)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它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他說動物就是自己吃喝睡,它想不到別的,也不會想別的。而人不一樣,人把自己的活動變成了意志——我想干什么,和他認識的對象——我怎么考察外界。鄧小平同志想的是,中國應該怎么樣,應該怎么改造國家,他有自己的意識活動;放羊娃也有自己的意識活動,他會想羊賣錢,賣錢娶媳婦生娃,這就是人和動物的區(qū)別。
人有六種閱讀需求,分別是:刺激、娛樂、信息、知識、思想和審美。大家看這張表,越低的這一檔,越接近于動物。比如狼怕火,見火它不敢來了;或者一塊石頭扔過去打一下,它跑了,這是最簡單的動物的刺激。人有一種對外界的刺激需求。如果在街上看見兩只狗打架,旁邊肯定要圍兩個小孩子,因為小孩天生就愛刺激。再上升,人可能有一些累了,想放松一下,就是娛樂。然后,人想獲取外界的信息。刺激、娛樂、信息,這三個需求是人類最基本、最簡單的需求,可以說是人作為物質的人存在的需要,也有一點精神存在的需要。那么再往上,就進入到知識需求——讀書。比如毛澤東,讀那么多書,他要武裝自己。知識解決“世界是什么”,思想解決“怎么認識世界”,它是鑰匙、工具。最后還有一個審美。原始人幾乎在沒有文字的時候,就會在巖洞畫一頭鹿,畫一支箭,他有一種線條審美。這是從低到高的需求。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