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45年黨的七大會議上,陳云同志發(fā)言說,對功勞要有正確的看法,第一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黨的領導,第三才輪到個人。他特別強調(diào),這樣的次序是不能顛倒的。這些話,不是光說給別人聽的,他自己就是帶頭這樣做的。1982年在編輯出版他的1949年至1956年文稿的時候,他特別囑咐在后記中要說明,他在主持中央財政經(jīng)濟委員會工作期間,所有的重大決策,都是在調(diào)查研究包括他做的必要的調(diào)查研究基礎上,經(jīng)過集體討論作出的,并報請黨中央批準的。在具體工作中,薄一波同志(當時一波同志是中財委副主任)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強調(diào),大家在閱讀這卷文稿的時候,如果覺得那一段工作還有成功之處,絕不要把功勞記在他一個人的賬上。
1949年5月,陳云同志從東北調(diào)到中央工作,住進北長街71號(現(xiàn)58號),一住就是30年,房子從來沒有大修過。1976年唐山地震后,房子出現(xiàn)裂縫,有關部門出于安全考慮,建議房子應該翻修了。但陳云同志堅決不同意。他說,我的房子比四周老百姓的房子要好得多,為什么要翻修?!把這樣好的房子拆掉重建,老百姓會罵死你的。如果是為了防震,搞一點鋼架支撐一下就可以了。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陳云同志重新出任中央領導工作,身邊工作人員增加了,住房不夠用了,經(jīng)有關部門再三建議,他才搬進中南海。
陳云同志性格內(nèi)向,平常說話不多,但勤于思考。他不喜歡客套,講究實在。他更反對辦事送禮、走后門。他對送禮辦事的人,批評起來,是一點情面都不講的。前幾年有一回他的家鄉(xiāng)有人送來一份精美的文房四寶,同時請他為準備開辦但還沒有正式批準的一家公司題詞。陳云同志聽了很不高興,說這個詞不能題,我一題詞,就等于強迫主管部門批準成立這家公司了。他要我們把送來的文房四寶如數(shù)退回,而且囑咐我們要向上海市委通報這件事。
陳云同志到外地,從來不準當?shù)仡I導干部到機場迎接或者送別。拿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要做到“不接不送”。“不請不到”是陳云同志會客的一條規(guī)定,即使春節(jié)老朋友來拜年也不例外。他說,電話拜年最好,既省時又省力。如果都來登門拜年,大家都受不了。
今年春節(jié),陳云同志是在醫(yī)院度過的,當時他的病情還比較穩(wěn)定,精神也比較好。江總書記和李總理分別來看望他,他們很了解陳云同志的習慣,幾句問候話后,就談起形勢與工作,他聽得很認真,也很高興。江總書記告別時,陳云同志雙手伸出大拇指說,謝謝你們,表示他對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信賴和厚望。當其他中央領導同志和不少老同志得知陳云同志精神不錯,都想來看望時,他就要我們轉達說,大家工作都很忙,澤民同志、李鵬同志都來看過了,可以代表大家了,其他同志就不要來了,謝謝大家的關心。
關于陳云同志的后事,早在50年代他就交代過。1959年2月10日,他曾經(jīng)專門給中央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前幾年有一次中央委員全體會議上自愿簽名死后火葬,那一次我未出席會議所以沒有簽字。我是贊成火葬的,特補此信,作為我的補簽字。”“同時我還贊成尸體解剖的,因為這無損于死者而有益于醫(yī)學。因此如果我死后醫(yī)生覺得那些器官需要解剖來證實一下當時診斷醫(yī)療是否正確,請讓醫(yī)生解剖。”
1991年,中央作出了關于喪事從簡的決定以后,陳云同志非常擁護,多次交代,他死后一定要照此辦理。
陳云同志與世長辭了,他沒有留下什么財產(chǎn),只有不到2萬元的稿費。他臨終前的月工資是1336.0元,各項目補貼約250元。每月上繳所得稅31.05元。按照國家規(guī)定,他從5月份起就不發(fā)工資和補貼了,但可以領到10個月工資的撫恤金,共計13360.00元。這就是陳云同志一生的全部積余。但是,他留下的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無價之寶。
陳云同志偉大光輝的榜樣將永遠活在人民中間。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