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國依法治國認知與實踐之路
新中國法制60多年是自我創(chuàng)造與自我發(fā)展的過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那么,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的基礎是什么?其一,蘇區(qū)、解放區(qū)的一般立法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的直接基礎;其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我國法治建設的基本養(yǎng)料,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形成的文化基礎;其三,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對前蘇聯(lián)的借鑒,成為我國前幾十年立法的經驗基礎;其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還借鑒了人類文明的其他成果。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的基礎,既有直接基礎,又有文化基礎,還有經驗基礎,更有人類文明其他成果。
中國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實踐和認知的形成過程
第一階段,1949年-1956年,這一階段是新中國法制初創(chuàng)與奠基時期。實際上,關于新中國的成立有一些爭論,就是新中國成立的合法性問題,簡單地說就是立國與立憲的問題。有人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實施是在1954年,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是在1949年,所以在立國與立憲的先后次序上存在問題。然而,事實并不是這樣的。
1949年6月,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就是共和國產生的依據(jù),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為什么?因為1949年6月通過的《共同綱領》規(guī)定了新中國的國體、政體,具有臨時憲法性質。那么,這就說明我國是先立憲后立國,先有共和國綱領,后有新中國誕生,進而也說明了新中國的產生是具有合法性的。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1950年是新中國最重要的立法年份。這一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它可以算作是具有刑法意義的法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是關乎農民權益的法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它是關乎工人權益的法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它不僅是解放婦女同志的法律,還是全社會人性解放的法律。1950年,我國立法頻繁,建立了新中國的法制基礎。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1953年,抗美援朝勝利后,面對百廢待興的國內局面,毛澤東主席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憲法上,他帶百人團隊到杭州西湖賓館,制定憲法,產生若干憲法思想,堅持民主、堅持社會主義構成了1954年中國憲法的特點。我們認為,1954年憲法的偉大之處在于奠定了新中國一切制度的基礎。
第二階段,1957年-“文革”結束,這一階段是新中國法制建設的曲折期。
第三階段,1978年至今,這一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重建、恢復、發(fā)展期。
其一,1978年-1997年是中國法治的恢復與重建時期。1982年憲法是以1954年憲法為基礎的。1982年憲法,繼承發(fā)揚了1954年憲法的基本原則,將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置于國家機構之前,重申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法律原則。因此,有專家評論說,這是根本大法重新回歸至高無上的法律地位。五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7部法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形成了法制建設的總方針,即十六字方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同時也確立了法制建設的新方向。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立法工作,特別是抓緊制訂與完善保障改革開放、加強宏觀經濟管理、規(guī)范微觀經濟行為的法律和法規(guī),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迫切要求。”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更提出法制建設的宏偉目標,掀開了我國立法事業(yè)新的一頁。1997之后,建設法治國家成為我們的發(fā)展目標。1999年,“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了憲法,法律的權威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