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首頁> 報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李曉安:依法治國的中國道路與實踐

李曉安

李曉安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教授、北京市優(yōu)秀教師

點此進入視頻專輯

點此查看完整報告

點此查看PPT

同志們好!今天我講課的主題是:依法治國的中國道路與實踐。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全國上下高度關注。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關乎每一個人的權益。因此,民法總則的通過,說明中國步入了真正的民法典時代,更說明法律、法治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法治與社會、法治與生活成為中國社會的另一種“新形態(tài)”,或者是另一種“新常態(tài)”。

一、法治及其意義

(一)法治

“法治”中文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先秦諸子文獻中,比如《商君書·任法》中說“任法而國治”,《韓非子·心度》中說“治民無常,唯法為治”。

從現(xiàn)代意義上理解,法治即“法律的統(tǒng)治”。法治是一種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它要求確認法律在國家治理中的權威性,把法律作為社會調整的基本方式。

(二)現(xiàn)代法治與禮治、德治、人治的不同之處

我國歷史上與法治相對應的治國方式有禮治、德治、人治等?,F(xiàn)代法治與禮治、德治、人治則有重大不同。

第一,中國自古代到清末不同時期倡導的禮治、德治、人治都是從強化君主統(tǒng)治秩序的角度探討治國之術的,都是為專制制度服務的;而現(xiàn)代法治則與民主制度相聯(lián)系,是為有效地約束國家權力并確保相應的民主制度服務的。

第二,中國自古代到清末不同時期倡導的禮治、德治、人治,都注重民眾對君主、尊上的服從義務,上尊下卑的社會秩序使社會主體之間沒有平等的人格尊嚴與平等的社會地位?,F(xiàn)代法治注重的是公民的權利和自由,包括全體公民的人格尊嚴平等,它從形式上破除了等級特權制度和人身依附關系。

第三,中國自古代到清末的不同時期,法律沒有優(yōu)于其他社會規(guī)范的至上權威性?,F(xiàn)代法治則通過代議制、權力的分工與制約等制度有力地保障了法律的至上性和權威性。

所以,現(xiàn)代意義的法治和中國自古到清末時期所倡導的禮治、德治、人治有跟著根本的不同。

李曉安.mp3

責任編輯:田甜校對:劉玉婧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安備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