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丹白露宮有一個小冊子,專門介紹中國博物館里展覽物的。在小冊子的展覽目錄里,居然標示出了某一個展品原來在圓明園什么地方,所以我很想了解后來的人怎么看待的1860年的圓明園大劫案。我很好奇他們在參觀的時候,能不能夠想起王致誠的描述、伏爾泰的轉(zhuǎn)述,能不能想起雨果義正言辭的譴責。這就促使我,也希望大家一起去了解1860年那場浩劫之后,法國人如何言說這座曾經(jīng)進入到普通人的知識場,被符號化、象征化了的圓明園。
1864年,當時法國有一個旅游雜志叫《Le tour du monde》,我把它譯作《環(huán)球》。這個雜志為了滿足讀者的興趣,就刊發(fā)了當時法國的一個漢學家鮑吉耶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法文叫做《Une visite à Youen-Ming-Youen》,可以直譯成“參觀圓明園”,或者“圓明園游記”。但這個漢學家從來沒有到過中國,所以我在翻譯的時候,就考慮了一下,就把它譯作《探訪圓明園》。在《探訪圓明園》的這篇文章刊發(fā)的同時,編者就在編者案里做了特別說明,他說:“《環(huán)球》的讀者們大概不會不愿去朝拜中國的凡爾賽”,“看一看這個皇家離宮在被1860年10月18日的軍事行動焚毀前是什么樣的吧”這是編者特意加的一段話。那么我們來看一看這個游記的內(nèi)容,就像我剛才跟大家講的,這位漢學家跟當時大多數(shù)的法國漢學家一樣,從來沒有來過中國,所以他所謂的游記其實就是他看了很多對于圓明園的描述的介紹。其實就是他在他的閱讀的這些文本的基礎(chǔ)上的一種再描述。
在他這篇文章里,首先簡單回顧了中國皇家御園的建園歷史,然后就盡其所能,分段地原引了在中文和法文文獻當中所能找到的所有關(guān)于圓明園的描述。從王致誠到蔣友仁,到乾隆,甚至包括在圓明園僅僅覲見過乾隆的荷蘭使團團副的游記。我還要強調(diào)一下,漢學家的重述肯定不如名作家的重述那么有轟動效應(yīng),但是返回到歷史現(xiàn)場,他的這篇文章是在1860年大劫案之后寫出來的。這時候的法國正處在追求科學的歷史階段,在這個歷史大背景下,漢學家作為一個專家,他的身份本身就是一種保障,寫的文章很容易就能贏得讀者的信賴。就好像如果一個人是法國文學專家,那他講的法國文學肯定比一個普通人講的更具權(quán)威。
鮑吉耶其實是在王致誠描述的一百多年后對圓明園又進行重述,他的這種重述變成了法國人集體記憶的一種連接站,他把歷史和現(xiàn)實連接起來了,并且把記憶現(xiàn)實化了。他最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在他的游記中配了大量的圖。隨后,這個游記就以這些圖為紅線,串聯(lián)起對圓明園園內(nèi)的各個主要景點的介紹和描述,并且每介紹一處,都沒有忘記標明它在畫冊里對應(yīng)的編號和頁碼。這個畫冊是指從圓明園搶走的那本畫冊。這樣如此反復閃現(xiàn)的畫冊信息在讀者的閱讀當中,就起到了一種離間效果,讀一段文字,就要看一下圖,在這個過程中,歷史就和現(xiàn)實交集在一起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