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歌39-死因之辨
有關(guān)韓信之死有幾個代表性說法,影響大。韓信不是一般的將領(lǐng),是西漢建國第一功臣。這么著名的將領(lǐng)如流星,隕落引發(fā)人們爭議。至今沒停止。我們要看有關(guān)死因的觀點。
四個最有代表性意見。一是因為他滅齊惹的禍。滅趙國后,劉邦封張耳為趙王,讓韓信滅齊。這是劉邦給的命令。后來出現(xiàn)變化,酈食其要說齊,單車獨騎成功了。田廣與田橫懾于軍鋒,同意降漢。韓信得到消息,決定不打了。這時,出來了蒯通。說了一番話,韓信決定立即打齊。他說了什么呢?兩點,一是功不如人,大將軍會打仗,花那么大力量,打下趙五十多座城,酈食其一人沒費一兵一卒拿下七十多城,韓信心不平。二是漢王當年給了滅齊令,撤銷了嗎?沒有。下令不執(zhí)行,現(xiàn)在降了,但滅齊令沒有終止。韓信于是決定滅齊。順,因為齊決定投降了,重兵駐在歷下,不作戒備了。韓信突然襲擊,有效,導致齊王烹了酈食其,韓信平定了齊七十多城。這事,許多評論者種下了殺身之禍。害了酈食其,漢和齊達成了協(xié)議,兩國約好,你現(xiàn)在負約,讓漢王背上惡名。韓信惹火了劉邦,是最后被殺的原因。這個觀點影響大,有道理嗎?要回答三個問題,一是劉邦為什么不下終止令?二是下了滅齊令派酈食其說齊,為什么呢?三劉邦造成韓信滅齊的行動嗎?三個說清楚,就知道這事的麻煩程度。先說第一個,史書沒有記載原因。我想邏輯上講是兩種可能,一是可能有意不下,二是無意間忘了下達終止令。如果有意,劉邦會嗎?有可能嗎?這種可能是拿酈食其的生命來考察韓信,受害者是酈食其,我個人認為不可能。酈食其立過大功。曾說服秦將達成和解。劉邦突然襲擊,但當時酈食其回來了。漢十二年平定黥布之亂,劉邦想到了酈的兒子,功未當侯。劉邦封酈疥為高梁侯,說明劉邦對酈之死心中有愧。所以后來封了酈疥。所以我們斷定劉邦不不會有意不下。如果無意中忘了呢?這么大事為什么能忘了?怎么解釋呢?我想重要原因是,政治上說服齊王,比較便捷,這樣解決也防止韓信做大做強,劉邦對他是邊用邊防,滅齊后韓信會更大了。劉邦贊成嗎?不好說。降齊與滅齊不同,降齊會讓齊軍完全保全,對劉邦更有利嗎?不會,滅齊更有利。韓信也消滅了龍且的二十萬,直接威脅到項羽的后方。所以滅齊效果更好。我覺得劉邦心里一定會認為韓信滅齊更好。但是韓信滅齊帶來兩個不愿意看到的結(jié)果,酈食其死了,韓信做大做強了。韓信二十萬精銳讓劉邦帶走了,韓信訓練百姓就有了三十萬精兵。韓信滅齊功大于過。但也讓劉邦產(chǎn)生了一個很大的不放心。這時只會戒備。
二是求封齊王惹的禍。要求封他為假齊王,惹了劉邦。這事流傳廣,求封惹禍了嗎?第一,錯了嗎?二,劉邦動了殺人之心了嗎?韓信在劉邦拜將后曾深談,韓信提出漢中對策,以天下城邑封功臣。劉邦當時表態(tài)是大喜。所以韓信是最早提出封地給功臣的,劉邦認同這個做法。韓信是首倡者也是受益者。韓信沒錯,但是違反了官場的潛規(guī)則。專制政權(quán)下的官場,下級只能等上級加封,不能自己要。要劉邦自己封,否則就違反了規(guī)則。劉邦動了防范心,但殺心不大好講。宋黃庭堅寫:“城皋日夜望救兵,取齊自重身已輕。躡足封王能早寤,豈恨淮陰食千戶?”說劉邦日夜盼韓信救兵來,結(jié)果拿了齊地要求封齊王,這是自重,取齊自重實際是身已輕。當看到劉邦被踩封你時,就不要埋怨封你淮陰侯是必然的。求封是人生的敗筆。這是有名的觀點。
三是與齊王有關(guān)。擴大齊王封地惹的禍。鴻溝,二十萬打不到十萬,不理解韓信與彭越不來,趕快加封土地。劉邦就大規(guī)模地擴封了,二人來了,項羽完了。這事,惹得劉邦動了殺心。韓信有英雄之才也有市井小人之心。心市井心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又希望劉邦用君子心來對待自己,是矛盾。這次要求擴大封地時,他沒說。是用行動來表明態(tài)度。對了,我去,錯了,不去。劉邦猜不透,張良猜出來了。趕快加封,來了。先前是大罵,這次劉邦沒罵。微妙。張良陳平各踩一腳。這次比上次更可怕。前者出乎意料之外,理應(yīng)來,要求封假齊王,所以惱怒。張良說在前面,劉邦明白他不來,說明他定位韓信在小人位置上了。沒出乎意料了。所以不罵了,后果更嚴重。
第四個代表性說法,功高震主。功勞大得劉邦無法駕馭你了。這是不是韓信被殺的重要原因呢?不是所有功高的人都會死,像張良功勞也大。他一直受劉邦器重。張良沒受過猜忌,防范心都沒有。為什么?一是張良無權(quán),韓信有兵權(quán)。只不過動動嘴,不必防范。張良也聰明,置身功名之外。我要練氣功,不管事。張良自始至終沒受到猜忌。蕭何就兩次受猜忌。蕭何人緣好,手下一批人有智謀。手下人會提醒他。經(jīng)過手下高人指點,蕭何明白官場潛規(guī)則。他采取三條有效措施,讓兒子孫子兄弟全部參軍,做人質(zhì)。二以家財充軍資。三自毀英名。故意顯示自己搶土地,把自己搞臭。功高震主不一定死,就看有沒有政治智慧與皇帝周旋。韓信恰恰是暗于官場。戰(zhàn)場上,會指揮千軍萬馬,但政治上,方寸大亂。像偽游云夢時,韓信方寸大亂,馬上要造反。又想到自己沒罪。最后殺了朋友。這三著用完,劉邦抓起他來了。充分顯示了政治上的無能。
韓信有四不懂,不懂開國君主與功臣的關(guān)系。打天下情同手足,共天下,視為心患。二他不懂謀反不一定要有謀反的證據(jù),只要有謀反的能力就可以認定為謀反。三不懂是皇帝殺功臣,不關(guān)系恩怨,關(guān)系江山存亡。四不懂冒犯君王是為臣大忌。劉邦抓他后,曾問他,看看我劉邦能帶多少兵?韓信說不過能將十萬。劉邦笑問韓信你能帶多少兵?臣多多益善。百萬都能指揮。這話劉邦會高興嗎?劉邦就問,怎么被我抓住了呢?韓信說,你善于將將,我善于將兵,所以我被你抓。估計這些都冒犯皇帝。臣子不能這樣講。
韓信是人生悲劇。怎么造成呢?一是社會原因,這是封建君主專制。二是人格缺陷的悲劇。他最大缺憾是依附性人格,甘心當奴才。三是政治悲劇。韓信精于軍事,不懂政治。吃虧在完全不懂政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