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歌41-高祖還鄉(xiāng)
劉邦離開故鄉(xiāng)是秦二世元年,到高祖十二年,這段時間,劉邦基本沒回過故鄉(xiāng)。中間十四五年時間沒回故鄉(xiāng)。劉邦一生只有這一次,這是有名的高祖還鄉(xiāng)。劉邦在家鄉(xiāng)做了什么呢?太有名了。歷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名。像創(chuàng)作《大風歌》。一共四件事。
一是開懷暢飲,喝。史載,劉邦回家鄉(xiāng)后,全部招來鄉(xiāng)親朋友,縱酒。不是外交的喝了,是開懷暢飲。喝了十幾天酒。劉邦要走,但是跟鄉(xiāng)親們說,我們人太多,你們供不起,縣里負擔不起。百姓留他。最后劉邦又帳飲三日,在郊外又喝了三天。
二是唱。史書有一段精彩記載,“酒酣,高祖擊筑,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高祖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這段記載,四件事,親自擊筑,自己演奏;自為歌詩,寫了《大風歌》,劉邦一生兩首歌,后有《鴻鵠歌》;邊舞邊唱,手舞足蹈;泣下,唱著落淚。這事中間有兩點影響大,與鄉(xiāng)親飲酒與創(chuàng)作歌曲影響極大。
三是從今年開始世代不再向國家交稅和負擔徭役。這是施恩沛邑。這對沛縣百姓來說是天大恩情。百姓當然高興。百姓向劉邦提出要求,你是豐邑人,光把沛邑恩惠了,豐邑呢?劉邦說,有一事我不能原諒。我剛起兵時跟雍齒叛變,我不能滿意。
四是復豐比沛。免了豐邑的稅務等。這就要回去了。
劉邦呆了二十天的時間。這時,劉邦健康不好了。平叛時受箭傷。
劉邦為什么重視故鄉(xiāng)之行?一是布衣出身;二是衣錦還鄉(xiāng)。再看劉邦子孫,沒有劉邦對故鄉(xiāng)親。劉邦是在故鄉(xiāng)生活了四十八年,子孫是在皇宮里生活久。劉邦一生大半輩子在沛縣度過,所以他對家鄉(xiāng)感情深厚。只有布衣才能如此。當然還有他衣錦還鄉(xiāng),有心理滿足。
在中國歷史上留下兩件重要事,一是《大風歌》,二是高祖還鄉(xiāng)。像《新唐書》記過李世民還鄉(xiāng)的故事。李世民不是平民,父親是唐國公,是貴族出身。李世民生在武功郡的宮中。貞觀六年時,曾回過武功郡?!缎绿茣酚洠?ldquo;晏群臣,賞賜閭里,同漢沛苑。”李世民還寫過詩,詩中有兩句:“共樂還鄉(xiāng)宴,歡比《大風歌》”,寫得有意思,與高祖還鄉(xiāng)一樣的。這里涉及他對劉邦還鄉(xiāng)的理解。有“歡”與“樂”二字。他看大風歌是勝利者的歡歌,我覺得不是,這是勝利者的哀歌??雌渲腥洌?ldquo;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歡還是哀?我覺得是哀。一、誰在歡?“沛父兄諸母故人,日樂飲極歡。”是百姓鄉(xiāng)親在樂。沒寫劉邦樂。二劉邦的真實內心是歡樂嗎?我覺得不是,他唱著泣數行下。哭起來了,是樂極也是因為悲生。另外,劉邦還說游子悲故鄉(xiāng),靈魂永遠心系故鄉(xiāng)。他歡不起來。
劉邦被困擾著,原因是什么?一是對臣子忠誠的深憂。像黥布是三大功臣之一,變叛臣了。韓信彭越黥布都反了,連蕭何都不信了。他平定黥布之亂時,不斷打聽蕭何在干什么,蕭何聽說,手下說他被滅族不遠了,建議他玩腐敗。他只好強買民田,搞得關中百姓怨聲載道。這是蕭何自潑污水,毀掉美好形象。“上乃大悅”,劉邦非常高興。因為他太清廉了。劉邦特別不高興?,F在高興了。這時,連蕭何劉邦都不信,劉邦能樂嗎?這些鄉(xiāng)親哪里知道劉邦心中的憂慮。二是對繼承人深懷憂慮。劉邦這時對易位太子的想法極深,回到京城就想另立劉如意,此時呆在故鄉(xiāng)能不想嗎?他也歡不起來。三是對自己生命不永的深憂。他知道活不長了,這時離去世還有六個月。人死都有預感。除非心臟病,一般人都會感覺生命差不多了。他比呂后大二十多,兩次致命箭傷,回京城就病重了。他對自己生命不長的深憂也在心里。能歡得起來嗎?凡是歡的人一定沒那么多事。所以《大風歌》是勝利者的哀歌,所以有最后一句。
作為皇帝,劉邦最操心的是趕快選一個可靠的接班人。別讓江山像秦始皇去世一年就起來了起義?!洞箫L歌》太有名,所以直到今天,江蘇豐縣沛縣都有歌風臺,就是當年創(chuàng)作的地方。文學史上有系列詩,有一大批歌頌的詩。包括李世民在內的許多人都誤讀了它。
高祖還鄉(xiāng)事件本身,在中國歷史上也成為佳話。元曲有一批作家,寫高祖還鄉(xiāng),最有名的是睢景臣,因為太有名了,直傳到今天。題目就是《高祖還鄉(xiāng)》,散曲八支曲子。我要介紹的是下車到看這一段最精彩的。
第五支寫的是“那大漢下的車,眾人施禮數,那大漢覷得人如無物,眾鄉(xiāng)親展腳舒腰拜,那大漢挪身著手扶,猛可里抬頭覷,覷多時認得,險氣破我胸膛。”看見大漢下車,目中無人。抬起頭來一看,我認得,那不是我村里的嗎?
第六支更漂亮,“你須身姓劉,你妻須姓呂,把你兩家兒根腳從頭數,你本身做亭長耽幾盞酒,你丈人教村學讀幾卷書,曾在俺莊東住。也曾與我喂牛切草,拽壩扶鋤。”最后兩句,是“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麥無重數。換田契強秤了麻三秤,還酒債偷量了豆幾斛。有甚胡突處,明標著冊歷,現放著文書。”偷了我家的桑葉,冬天借了小米,一年到頭借的都查不過來,硬從我家強秤走了三秤麻,現在還有賬冊,一筆筆寫著。“少我的錢,差發(fā)內施撥還,欠我的粟,稅糧中私準除,只道劉三,誰肯把你揪捽住,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原來叫劉三,現在改名叫漢高祖,我就不認識你了?這一段妙,高祖是廟號,開國皇帝,廟是擺在第一,所以叫漢高祖,是人死后才叫的?;钪唤羞@個。故意這樣混在一起,寫得特別妙。
這在中國文學史上鼎鼎大名,寫的不是真實的劉邦,是文學作品中的劉邦。但把還鄉(xiāng)的故事用農民的眼光來描述,把神圣的光環(huán)揭穿。他完全成了無賴。想象創(chuàng)造,寫成了散曲。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芳名。與歷史是兩回事。但也說明在元代那么多人寫這個題材,說明這事太有名了。相距千年,還有記住他回家一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