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奴與長隨當然也有一些干練之才,但就其總體情況而言,這個群體對社會政治與下層百姓為害甚巨
至于長隨之類卻又與家奴不同。清代的長隨,尤其是州縣衙門的長隨,始終是地方官員私自雇傭的一種力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作為一種行政力量而存在的。以人數(shù)而言之,長隨數(shù)量極為龐大,雖然制度上明定了限額,但實際上一州一縣往往達數(shù)十百人之多;以職能而論,州縣所有行政事務,無不有長隨家人參與其中。有學者做過統(tǒng)計,長隨雖有門上、簽押、管事、辦差、跟班五大類別,而實際事務中,舉凡衙門事務,都離不開長隨等人的具體承辦。
長隨最盛之時,在乾隆至嘉慶時期。清錢泳《履園叢話》中說:“長隨之多,莫甚于乾嘉兩朝;長隨之橫,亦莫甚于乾嘉兩朝。捐官出仕者,有之;窮奢極欲者,有之;傲慢敗事者,有之;嫖賭殆盡者,有之;一朝落魄至于凍餓以死者,有之;或人亡家破男盜女娼者,有之。”與家奴不同的是,他們是官僚體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之相同的是,他們與官員本人的聯(lián)系較吏胥密切得多,凡事借官之聲威,辦事有力,而為害也大。很多時候,其中很多人借主官之名,混跡于官場,借公事肥私。
長隨們“往往恃其主勢,擅作威福”。一個典型事例是,道光間,安徽巡撫王曉林手下“門丁”陳七“小有才干”,深得主子信任,攬權舞弊,在官場上聲威很大。這個陳七家里生了公子,官場上所有大小官員,都要前往恭賀。王巡撫在皖時間較長,而這個陳七也借機發(fā)了大財。咸豐時竟也花錢冒名捐了個官來做,儼然一副士大夫氣派了。
家奴與長隨當然也有一些干練之才,但就其總體情況而言,這個群體對社會政治與下層百姓為害甚巨。當主子強干時,他們也許就只能供雜役、辦差事而已,而多數(shù)時候,搜刮民財、為害一方仍是其主流。
(作者為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