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劇興,“本官”多。在眾多清朝題材影視劇中,清代官員在面對同僚下屬或百姓的對話里,無一例外地自稱“本官”,如:縣官下鄉(xiāng)視察,會說“本官這次來……”知府聽了匯報,會說“這事本官知道了……”說者似洋洋得意,聽者則頻頻稱是。
其實,此“是”頗不是,因為清朝的官員絕對不會自稱“本官”。清代衙門中確有“本官”一稱,但那是地方州縣等衙門中的吏役,在談及本衙門長官時使用的稱呼,正如現(xiàn)在的機關(guān)干部說“我們主任”“我們處長”那樣,是一種他稱,而不是自稱。
清朝從入關(guān)以來,對于官制和官場儀式、禮數(shù)一直十分嚴格,各級官員的自稱、互稱絕不容許弄錯。當然,清朝官員也有自稱,如知縣對僚屬或百姓必稱“本縣”,知府自稱“本府”,依此類推:道臺自稱“本道”,臬臺或藩臺自稱“本司”。各省巡撫因都掛著中央某部的侍郎、副都御史等銜,因此自稱“本部院”。
這些官場禮儀規(guī)定,每一個當官的都十分嫻熟。下屬或百姓亂叫,等于給他找麻煩。而當時的老百姓對于官場的稱呼也是掌握準確的??蓢@如今一些影視編導(dǎo)卻稀里糊涂,整得觀眾也“本官糊涂”了。
由“本官糊涂”話說當代,有種現(xiàn)象異曲同工,那便是落馬官員總要垂淚而泣曰:“我忘了本”“我不懂法”“我好糊涂啊”……由“本官糊涂”,又會讓人油然想到當下“魯魚亥豕”“郢書燕說”一類的誤眾之辭、誤眾之事。
“魯魚亥豕”,是說魯和魚、亥和豕的篆文形似,極容易引起誤寫錯讀。東晉學(xué)者葛洪在其《抱樸子·遐覽》中載:“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意思是寫過三遍,則魚易寫成魯,虛便成了虎?!秴问洗呵?middot;察傳》:“有讀史記者曰:‘ 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后以“魯魚亥豕”泛指書籍傳寫刊印中的文字錯誤。
由“本官糊涂”,又可引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講的一段故事:楚國郢都有一個人給燕國的宰相寫信。晚上照明的蠟燭不亮,于是對拿燭臺的侍從說:“把燭火舉高點。”一邊說一邊陰差陽錯在信上寫上了“舉燭”二字。但舉燭并非這封信的本意。燕國宰相見信十分高興,說:“舉燭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舉薦賢能并任用他們。”遂向燕王稟告了任賢的道理,燕王十分高興,國家因此大治。
此文衍生了“郢書燕說”這一成語,比喻牽強附會,曲解原意。韓非子借此批評“今世舉學(xué)者多似此類”,諷刺當時學(xué)者托古改制,可謂言之鑿鑿。此說是否振聾發(fā)聵了呢?從“本官糊涂”到“郢書燕說”,可清晰地畫出一條軌跡:古往今來,以其昏昏,曲解原意,而無甚解,則牽強附會,謬莫大焉,不能不察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