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三句變?yōu)閯討B(tài)的描寫了。“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這三句是動態(tài)描寫。第一句“山舞銀蛇”是描繪白雪覆蓋的群山,高低起伏,連綿不斷,好像巨蛇在宇宙間奔騰飛舞,寫群山的形象。第二句“原馳蠟象”是描述白雪覆蓋的原野景物,所有的景物都被白雪覆蓋了,好像白蠟制作的群雕在奔馳。群雕是奔馳的,而奔騰的群山、原野,似乎有意與“天公”比試高低,“欲與天公試比高”嘛!這三句是借助目光轉(zhuǎn)移的視覺效果,不是山在奔,原在奔,而是作者的眼光在移動。借助目光移動的視覺效果,把靜止的景物描繪成氣勢,飛動的姿態(tài),既雄奇瑰麗、生動形象,又富有意趣和情趣。
“望”以下的七句可以說是對“北國風光”的具體化。“長城”“黃河”都是最具民族和區(qū)域特色的景物,也是最具世界影響力的地標性景物,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歷史厚重感非常突出,文化內(nèi)涵非常深刻。所以這七句寫得全是實景,是圍繞著“風光”兩個字來展開的。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這是由前面的實景描寫轉(zhuǎn)入虛寫。為什么是轉(zhuǎn)虛呢?“須晴日”,想象到雪停天晴之后,情景會更加優(yōu)美,從而收縮了上片的寫景。天晴以后,會比現(xiàn)在的景象更加優(yōu)美。這是上片。我剛才說,詞的一開頭要“罩得全”,中間要“連得緊”,上片和下片要連得緊。怎么連呢?要看下片換頭,“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江山如此多嬌”就對上片內(nèi)容進行了概括和總結(jié),同時下一句“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是對下邊抒情的開啟。
特別要注意,“惜”字不能輕易放過。“惜”以下七句,實際上是以惋惜和遺憾的方式,來評點英雄的美中不足。為什么是“惜”呢?是惋惜。作者評點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五位歷史人物。這五位人物有什么特別呢?都出生于北方,還是緊扣開頭那“北國風光”來的。都出生于北方,也是風光的另一層含義。上面是景物的風光,下面是人物的風光。
秦始皇生于邯鄲,漢武帝生于長安,唐太宗生于陜西,宋太祖生于洛陽,成吉思汗生于漠北,這五位歷史人物都是北國最風光的英雄,都是偉大的戰(zhàn)略家、軍事家、政治家,他們?yōu)橹腥A民族的強盛做出過巨大貢獻。然而,毛澤東認為,他們在開疆拓土方面,可以說武功蓋世,但是文治不足,文章乏美。秦始皇嬴政統(tǒng)一了中國,“四海為一”,而且是“車同軌,書同文”,卻有一個“焚書坑儒”之舉;漢武帝劉徹破匈奴、征西域,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可以說,文化戰(zhàn)略都缺乏海納百川和高瞻遠矚的那包容性,影響是文化的全面發(fā)展和繁榮;唐太宗李世民開疆拓域,且成“貞觀之治”;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一統(tǒng)天下。唐朝、宋朝兩朝都非常重視文化,興辦學校,完善科舉,人才輩出,文化繁榮。宋代甚至是重文抑武,這比秦始皇、漢武帝高出了一籌。但唐太宗、宋太祖的個人文章造詣未精,他們大的政策制定得很好,但是個人在創(chuàng)作方面欠缺,沒有名篇流傳。宋太祖的《日詩》可見其寫作水平和藝術(shù)造詣:“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發(fā)火。”這就是大白話的詩,它也就不能成為名篇。所以他們也有值得遺憾的地方。
元太祖成吉思汗勇猛善戰(zhàn),建立了蒙古帝國,曾經(jīng)率鐵騎征服歐亞,版圖之廣,可說空前絕后。蒙古當時沒有文字,成吉思汗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曾下令八思巴創(chuàng)制蒙古文字,在他當政的時候,都用回文來發(fā)文告、公牒。創(chuàng)制的蒙古文,在成吉思汗在世的時候沒能實施,他本人也沒有文章傳世。所以毛澤東用“只識彎弓射大雕”來描述,恰如其分。
以上七句,作者是以理想主義的標準,評點了五位創(chuàng)業(yè)帝君。既充滿敬佩,同時又惋惜、遺憾他們并不完美。“略輸”文采,“略”字將程度表現(xiàn)出來了,“輸”,輸于拙。“稍遜風騷”,在風騷,在創(chuàng)作詩歌、散文方面,他沒高出一頭,所以稍遜風騷。“只識彎弓射大雕”,只知道在軍事上表現(xiàn),而在文化方面沒有突出的表現(xiàn)。所以毛澤東每一個字、每一個詞,可以說都是恰到好處。“略輸”“稍遜”“只識”都是“惜”的具體化,都是惋惜的具體化。潛在的含義是,如果他們有更高的文化素養(yǎng)、文化膽識,那么他們創(chuàng)建的事業(yè)會更加的輝煌。這就是毛澤東詞當中“惜”的內(nèi)在含義。所以在詞的結(jié)尾:“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呼應上面的內(nèi)容,把整首詞的內(nèi)容都“收”在這里了,又“收”住了歷史的回顧,把五位帝君都概括在里面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