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君子的形象——文質彬彬
另外,關于君子還有一段話,怎么樣才是個君子呢?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兩個方面,一個是文、一個是質。質是指一個人內在道德的修養(yǎng),也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道這一部分。文是什么?文就是一個人表現出來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這個指的就是禮儀。作為一個君子應該怎么樣?就應該文質彬彬,外在的儀態(tài)、禮的實踐,和你內在道德的修養(yǎng),應該很好的配合起來,彬彬就是很好的統(tǒng)一配合起來的意思。所以說一個君子的修養(yǎng)要考慮兩個方面,一個是內在的道德修養(yǎng),一個是外在禮的修養(yǎng)。
前面我們講了孔子的“為政以德”,說到了“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是兩個方面,那么落實到一個人的要求也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德,一個是禮,而且這個非常重要。因為道德要求人要有內心道德的情感,這個比較虛。那么怎么能夠落實到行動上?怎么體現出來?怎么能夠檢驗一個人有沒有這樣一種道德的情感?這就要靠禮儀了。道德是內在的,是人靈魂的東西。禮呢?禮是道德外在的表現,可以用來檢驗道德的落實。
那么禮和仁是什么關系呢?孔子講仁的時候,顏淵問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克己復禮”就是能夠去掉自己那些和禮不合的思想、行為,這個不是復辟的意思,也就是把一個不符合你的東西去掉,一切都按照禮來做,這就仁了。具體來說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下面這段話是講孝,孝是什么呢?孔子說孝就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活著的時候你按照禮的要求來侍奉他們,父母不在了你按照禮的要求安葬、祭祀,這就是孝,所以孝就落實到禮上。一個人究竟有沒有這個道德?就是用這個禮來檢驗。仁和禮是這么一個關系,這兩者是不能分開的。
當然從內容上來講,靈魂是仁的一部分、是道德的一部分,這就是以仁為核心的道德思想。《論語》里“仁”講了一百多處,但是也沒有一個定義。關于仁我認為有以下比較重要的三點。
一個就是“仁者愛人”,這個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就是仁的根本精神是對人的一種愛。愛人這一點比較虛一些,怎么體現在實際的生活中呢?有兩條,一條是“孝悌”,一條是“忠恕”。這一段話講“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虞。”就是說孝悌是人的根本。為什么孝悌那么重要?這一段話,就是孔子和他弟子討論三年之喪的一段話,應該說是很重要,也很有意思。當時規(guī)定父母去世要服喪三年,當然服喪三年又有很多具體的規(guī)定,如不能吃好的,不能吃大魚大肉、細糧,不能穿絲織品,夫妻要分開住等等很多的規(guī)定。
孔子的弟子宰我給孔子提了一個問題,說三年太長了,能不能改成一年?所謂“舊谷既沒,新谷既升”就是一年,“鉆燧改火”也是講一年。那個時候取火用的木頭一年四季是要換的,換過一遍是一年。宰我提出這個問題之后,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呢?孔子的回答很有意思。孔子沒有說可以,也沒有說不可以,孔子只是說“于女安乎?”你不按照服喪規(guī)定你能不能心安?宰我說能安呀!孔子說“女安則為之”,你既然心安你就那么做去吧。仔細想想,這個回答很有意思。
然后孔子就發(fā)議論了,他說“君子之居喪”,有道德的人居喪叫“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就是說君子并不是人家規(guī)定讓他這么干,他才這么干的,而是讓他吃肉,他不覺得香;讓他欣賞樂舞他不覺得樂;讓他正常生活他于心不安。所以說不是人家規(guī)定他一定要這樣做他才這樣做,而是他自己出于內心的情感而需要這樣做,不這樣做他自己心里不安。
為什么君子會有這種情感?為什么不這樣他就于心不安呢?孔子進一步講說“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任何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給的,而且離開父母的撫養(yǎng)不能夠生存下來。“子生三年,不能免于父母之懷。”有這樣一種血緣親情和撫養(yǎng)的關系,所以子女對父母有一種道德、孝的情感,他內心自然有孝的要求。而喪禮正是適應了這樣一種人文的情感而加以規(guī)定的。
這就說明了孝為什么是一個根本?它的基礎就在這兒。一個人最親近的人是誰?是父母。生命就是父母給的。孔子說“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這樣就產生了人對人的愛,首先是對父母,其次是對兄弟姐妹。現在的年輕人沒有這個感受了,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但是在過去來講人最親近的人是父母、兄弟。愛人,仁愛的精神首先體現在父母和兄弟,所以說孝悌是人之本。儒家講的愛不是抽象的說人對人都要愛,而是說這種愛有它現實的基礎,仁愛是從家庭中和最親近的人開始的,然后再推廣到其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后推廣到自然界,形成對萬物的愛。
從以上角度來講愛人是從父母兄弟開始的,孝悌是人之本。如果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愛,他能愛別人嗎?其實這就是“孝悌是人之本”的道理。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講的是“忠恕”,這一段話就是曾子說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他說孔子講的道理就是“忠恕”兩個字。“忠恕”是什么含義呢?我們看這兩段話,第一段是講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些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東西,我自己不愿接受的東西,在跟別人相處的時候就不要把這些東西加在別人頭上去。在工作上不愿意領導給你穿小鞋,那么你也不要給你的下屬穿小鞋。你不希望你手下的人不負責任、偷懶,那么你在完成上級交給你的任務時也不要偷懶。就是說,自己不希望遇到的一些事情,就要注意不要加在別人身上,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日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你覺得自己很講衛(wèi)生,不希望人家隨便在你的門口扔垃圾,那你自己也得注意,不要隨便地把垃圾往窗外扔。這些很實際的問題就叫“恕”。孔子說這個“恕”是你可以“終身行之者”,一輩子都可以按照這個去做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