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說到“忠”,“忠”是什么意思?“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我們都有自己所追求的東西,如希望能夠在社會上很好地立足,希望能夠在社會上順利辦事,所謂“達”,是很通達,什么事都很順利??梢哉f每個人都有這種希望,既然我們自己有這樣的希望,也要幫助別人來做到這一點,這就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恕”比較側(cè)重約束自己不要去妨礙別人,不要損害到別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比較側(cè)重怎么盡力去幫助別人,所謂“盡己之謂忠”,就是盡我自己的力量,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
這兩點,一個比較消極,就是約束自己做到不去妨礙別人,不傷害到別人。一個是比較積極的幫助別人。但這兩者有個共同的精神——“推己及人”?;蛘?,也可以用孔子這一段話里說的“能近取譬”,就是從自己身上,從近的地方去理解別人;自己愿意要什么,不愿意要什么,從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別人。因為你和別人打交道時,如果完全不去考慮別人的感受,不去理解別人,就很難對人有愛,很難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那么怎么去了解別人?怎么知道你這件事做了以后別人的感受?畢竟人跟人隔著一層,解決的辦法就是“能近取譬”。這里其實包含了一種對人平等的觀念,包含了一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思想,“我是這么想的,他是個人也應該這樣想,而且我要尊重他的想法”,所以叫“能近取譬”。
孔子說“可謂仁之方也已”,怎么把愛人落實下去?就是從“能近取譬”開始。一個人如果什么事情只想到自己,只圖自己的感受,有的年輕人只要自己高興就好,從自己感受出發(fā),這個人不會對人有愛的。“能近取譬”,在做一件事情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不要傷害別人,要幫助人家,我想這樣也是實際付出愛的開始。
所以我認為,愛人是根本精神,孝悌、忠恕就是從這里開始的,沒有這兩條愛就是虛的。一個人要有一種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和追求,要有文質(zhì)彬彬的修養(yǎng),怎么才能做到?這里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修養(yǎng),修養(yǎng)的問題是中國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中國文化的特點之一。
三、君子是怎樣煉成的?
(一)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
為什么那么重視修養(yǎng)?《論語》里面有一句話叫做“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那么這個地方?jīng)]有講人性是善還是惡,它只是講“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句話實際上就回答了一個問題,就是人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因素是個什么樣的關(guān)系?那么性就是先天、自然的因素,人生來天生、天賦的東西都是很近的,但現(xiàn)實中人的差別很大,這個差別從哪里來的呢?來自“習相遠也”,人的差別來源于后天的習染,環(huán)境的影響。也就是說,人必須要重視學習,重視修養(yǎng)。
人很多的東西不是先天就有的,只有通過后天的學習和修養(yǎng)才能學到這些東西。比如人就要有教育而動物就沒有,說的也是這個。只有通過自己的學習、修養(yǎng),才能夠懂得為人之道,才能夠從自然的人提升為社會的人,所以修養(yǎng)問題非常重要。
(二)修養(yǎng)的基本態(tài)度
《論語》里面關(guān)于修養(yǎng)的內(nèi)容、方法講的非常多,歸結(jié)起來說明了修養(yǎng)的兩個部分。一部分就是《論語》里面談到的修養(yǎng)的基本態(tài)度;一個部分是講修養(yǎng)的很多具體方法、具體要求。以下我只說說修養(yǎng)的基本態(tài)度。
修養(yǎng)的基本態(tài)度有三條:一條叫為己,一條叫由己,還有一條叫求諸己。都有個己字,就是都落實到個人、自己。所謂“為己”,《論語》里面講“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它主張的是為己,這個為己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一般理解的為自己、圖名利,而是為自己的完善,它是自己成長的需要,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種追求。為己的特點是什么呢?就是身體力行,所學的一切東西首先都是自己去做的。
為人,就是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做秀,這個是為別人學的,做給別人看的。但是做給別人看也有一個目的,就是要謀取某種好處。對古人而言,為己是身體力行,是要化為自己的行動的;為人呢?叫口耳之學,耳朵里聽進去、嘴巴里說出去,在你身上只經(jīng)過了幾寸的距離,對提高個人的為人不起任何作用。
下面有這么一段話講的也是比較具體的,講為己之學什么意思呢?宋朝的二程有一句話叫“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意思就是說你讀《論語》,你讀了以后得用到自己身上,改變你自己這才叫讀了,這就叫為己之學。
第二個叫由己。這也是顏淵問仁那段話里,剛才講的克己復禮就是這一段。這里面孔子講了一段話“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修養(yǎng)完全在于你自己,不受任何外在條件的限制,也不靠別人任何外在的力量,修養(yǎng)的好不好,完全取決于個人。所以他說“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哉?我未見力不足者。”就是很多時候我們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做做不到,唯獨在修養(yǎng)的問題上沒有心有余而力不足這種事兒,沒有說力量不夠做不到的情況,而只有你做不做的問題。
孟子講“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孔子也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這些都強調(diào)修養(yǎng)問題完全在于你自己,你不要推到別人身上去,不要埋怨環(huán)境條件不好。只要你想要從善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你,只有愿不愿意、做不做的問題,沒有你想做卻做不到的問題。所以后人提出“人皆可以為堯舜。”這一點是很重要的,鼓勵每個人自覺的努力、上進,不要自暴自棄,不要認為你的條件不好你做不到,其實每個人都有這個條件,都可以做到。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