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講了“正”的第一個方面,接下來“正”的第二個方面是要“正”人,就是使人自覺地走上正道。正如這段話里面講的,“有恥且格”,一個人有知恥之心,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自覺地走上正道,從而維持社會關系的正?;R龅?ldquo;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關鍵在于每一個人都能夠自覺遵守規(guī)范,把自己擺在一個正確的位置上,這就要“正人”。而“正人”有特別值得注意的一個方面,就是《論語》里面提出來的,“正人先正己”。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是說給國君聽的,“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當官執(zhí)政的人尚且不正,如何能去正別人呢?
下面這段話,我認為很有意義。季康子不是國君,但他是魯國的實際當權(quán)者。他問孔子,“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把這個壞人都殺掉來成全這個好人怎么樣?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特別是后面這一段“子欲善而民善矣。”也就是說,當權(quán)的人只要想要善,就會朝著善的方向走,老百姓自然也就善了。然后孫子用了一個比喻,“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君子指當權(quán)者,小人指老百姓,當權(quán)者的道德就像是風,小人的道德好比是草。風一吹到草上,“草上風必偃”,東風吹過來,草就往西倒,西風吹過來草就往東倒。也就是說,社會風氣決定于當權(quán)者的道德。這就是我要講的“正人要先正己”。社會風氣不好,責任不在老百姓,根源在領導。這一點非常重要,對當今社會也很有現(xiàn)實意義。
現(xiàn)在我們簡單概括一下孔子治國的思想,“為政之本在正名,正名之本在正人,正人之本在正己。”我認為這就是“政者正也”的大體內(nèi)容。為了達到“正”的目標,孔子提出“為政以德”,也即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段話有兩個意思:其一是比較了兩種不同的治國方法;其二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一個是不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就是用刑政、懲罰的辦法來治理,關于第一個辦法,孔子的評價是“民免而無恥”。規(guī)定了什么不該做,做了就嚴刑重罰,老百姓就可以免予犯罪,但是百姓無恥,沒有了知恥之心,老百姓之所以不干壞事是因為害怕,而不是因為他認為干壞事不對,沒有羞恥心,而只是因為怕受刑罰才收斂、老實。另外一個方法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這是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用道德來引導,用禮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這種方法好在哪里?孔子說“有恥且格”。老百姓可以有知恥之心,還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做什么樣的事情是可恥的,那么他們就會很自覺地走上正道了。這里孔子實際上是在提倡榮辱觀,有一個榮辱觀,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什么是可恥什么是光榮,他們就會自覺地對自己進行約束。所以“免而無恥,有恥且格。”這八個字就是孔子對兩種不同治國方法的比較。這是這段話里面的一個內(nèi)容。另外還有一個內(nèi)容,就是這句話的后半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實際上就是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概括表述??鬃拥?ldquo;為政以德”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個是德,另一個是禮。我們現(xiàn)在有的人認為,孔子在講這個道理時主要以道德為基礎,這話不錯,但是沒有講到禮。實際上,孔子講的“為政以德”是德和禮兩者的結(jié)合。關于這一點我們后面還會說到。
孔子的“政者正也,為政以德。”很值得我們注意,這反映了一種很重要的治國理念。比如說,孔子認為社會安定、政權(quán)鞏固的基礎在人不在物。下面這一段話,說的是子貢問政,問的是治國辦法,孔子提了三條“足食、足兵、民信”。子貢說,如果這三條做不到,要去掉一條,先去掉哪一條?孔子說先去兵。武裝可以先不要,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是三者都要,實在只能有兩條就先去兵。如果還不行,要再去一條,去什么?孔子說去食。就是經(jīng)濟的問題,也可以放棄,但老百姓的信任這條是最重要的。“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如果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那就全完了。這就是說,一個政權(quán)的鞏固,最重要的基礎不在于武裝,不在于經(jīng)濟,而在于老百姓的信任。我們?nèi)绻纯匆恍┕沤裰型獾臍v史的話,情形確實是如此。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國家的武裝并不是不強,經(jīng)濟也還算可以,但是一旦失去民心了,一夜之間整個國家就會垮掉。這是非常重要的。國家要鞏固、社會要安定最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人而不是物。第二點,治國的實質(zhì)是什么?這也有各種各樣的理論。有人認為治國就需要管制,制訂一套法律把人管起來,孔子對政權(quán)怎么理解?“政者正也”不是去管人,更不是去鎮(zhèn)壓,而是如何使社會人心能夠正,使社會秩序能夠正。那么相應的,既然是正,治國的手段就不是要靠強制,而是要靠道德教化。通俗來講。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一部分強力部門,比如軍隊、法院、警察等等。當然現(xiàn)在這些部門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但是這不是最主要的,特別是從孔子思想來講這不是主要的。從這幾點都可以看出來,孔子是立足于人的完善,以人的完善作為基礎來考慮治國的問題。所以說孔子確實是花了很大的精力去談治國的問題,周游列國時也講了很多,但他中心的問題,是著眼于如何能夠正人。
說到這一點,我認為孔子的思想有很重要的意義,但也有它的片面性,下面這兩段話就比較集中反映了它的片面性,也可以說是比較理想化??鬃诱J為國家如他主張的那樣進行以后,就可以解決一切的問題,如“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如果有一百年的時間為實施他的主張,社會就可以沒有任何殘暴的行為或者是互相殺戮。下面講的“聽訟,吾猶人也。”斷一個案子,我跟別人也一樣,“必也使無訟乎”,孔子的理想是讓這個社會根本就沒有訴訟的事情發(fā)生。當然這些是比較理想化的政治思想。
(二)教育的本質(zhì)
接下來再看教育方面。教育思想當然是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墩撜Z》里面有這樣一段話,有人問孔子,“子奚不為政?”你為什么你不去當官治國呢?孔子回答,“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他引用了《尚書》上的兩句話,這里講到效績了,“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他的意思是,“我現(xiàn)在搞這個教育,就是提倡和宣傳這些道理。那么通過教育讓人們接受了這些道理,它就會影響到政治上的事情,可以影響到執(zhí)政的人,可以影響到執(zhí)政者的執(zhí)政行為。”孔子說的這個就是為政。所以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來,孔子思想里面的“教育”和“為政”是緊密聯(lián)系的。因為為政者治國的核心問題就是要正,要正人,首先是當權(quán)者要正,正人要讓當權(quán)者能夠懂得這些做人治國的道理。而這些都要通過教育來實現(xiàn)。所以孔子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治國的賢才,在他的觀念里,教育本身是治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或職能。
從教育方面來看,孔子主要的教育目標就是培養(yǎng)“治國賢才”。這里引了兩段話,“一段是孔子自己講的,一段是他的弟子子夏講的”,都在《論語》里面。前面這一段話,年紀大一點的朋友可能有印象,在五六十年代,這些話是被當作反面的東西來進行批判的,特別是在學校,因為我們當時提出的的教育方針是:教育為無產(chǎn)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jié)合。這段話主要意思是,樊遲找孔子說我想學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nóng),你如果學種莊稼,就去找那個老農(nóng)民去。樊遲又說我想學種菜,孔子說種菜我不如那個老菜農(nóng),你別找我,你去找他去??鬃虞p視生產(chǎn)知識,所以當時那個年代認為這個教育思想要不得,和我們的教育方式是針鋒相對的,所以認為傳統(tǒng)的孔子教育思想不行,當時這個是作為反面教材來進行批判的。但是我們今天來看,這話其實沒有錯,為什么沒錯呢?我們想一想,在那個個體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條件下,種地、種菜這些生產(chǎn)知識是不需要學校來教的。這些知識是怎么學的呢?它是兒子七八歲的時候就跟著父親下地,手把手的教會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們的手工業(yè)如刺繡、楊柳青的年畫、泥人張等等,傳授過程也不是靠學校,而是靠師傅帶徒弟。有一句話叫“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手工業(yè)就是在它的作坊里面完成的,師傅帶徒弟手把手的教,所以當時的教育根本就沒有傳授生知識的任務,社會也沒有這個要求。那么教育是解決什么問題?教育就孔子所說的培養(yǎng)治國的賢才。他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這里就教你禮、義、信。你懂得了這些東西你可以治國了,老百姓就可以擁護你了,社會就可以走上正道了。這是當時社會的一個客觀要求。那么子夏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不是學生產(chǎn)知識,而是“學以治其道。”學做人的道理和治國的道理。其實今天來看,這一點反應了教育的最重要本質(zhì),就是正人。使得人能夠懂得這些做人的道理,能夠懂得如何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教育的最根本的使命和任務,這也是孔子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一點。至于生產(chǎn)知識的問題,是后來隨著社會發(fā)展,科學應用到生產(chǎn)上,生產(chǎn)應用到了機器以后,情況就發(fā)生變化了。要制造機器需要有科學知識,工人要操作也需要科學知識,那么科技越發(fā)達,一個普通勞動者對科學文化知識掌握的程度的要求也越高,繼而這個在教育中,生產(chǎn)科學技術的知識就越來越重要?,F(xiàn)在教育里的這部分也越來越重要,但是我們不能用研究的觀點去評判2000多年以前孔子的思想??鬃咏逃枷牒椭螄乃枷胧峭耆?lián)系在一起的??偟膩碚f,無論是講治國還是講教育,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最核心的問題是落實在做人上面。既然說一切問題解決的關鍵在人,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呢?這當然也就成為孔子《論語》思想里面的中心內(nèi)容。對此,孔子提出了做人的一個標準——做君子,不要做小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