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抗戰(zhàn)勝利與國民政府收復南海諸島主權(quán)
1.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接收“新南群島”。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zhàn)敗投降。依據(jù)《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根據(jù)盟軍最高統(tǒng)帥的命令,中國負責南海各島嶼的受降事務。1945年8月中旬,南海諸島日軍撤至海南島榆林港集中,候命遣返回日。26日,日本人完全退出其占據(jù)的南海諸島。
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后,臺灣省氣象局于12月8日派員自高雄乘“成田號”帆船出發(fā),先后前往西沙群島的林島(永興島)、林康島(東島)登陸,并“植牌豎旗,以示西沙失土重歸版圖”。
1946年8月,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向國民政府外交部報告了前高雄州高雄市管轄的新南群島即為戰(zhàn)前和戰(zhàn)時先后被法屬印度支那和日本侵占的我國領(lǐng)土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陳儀并報稱,“本省光復后將該群島改劃高雄縣管轄,并準備本年四月間前往接收”,但因新南群島原為西沙和南沙群島各一部分,故而請示行政院該群島“是否仍由本省接管?”該電報還附上了臺灣省氣象局撰寫的《新南群島調(diào)查報告》和《新南群島概況》日文譯件。
國民政府對臺灣的接收,從國際法角度講,連帶完成了中國政府對其所管轄新南群島(即中國南海諸島)的接收,并享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勝國收復被侵占領(lǐng)土的權(quán)利。
2.國民政府接收南海諸島。
國民政府于1946年8月命令內(nèi)政部會同海軍、空軍、聯(lián)勤各總部以及廣東行轅派員前往三沙群島接收,行使主權(quán)。西、南沙群島接收人員乘“太平”、“永興”、“中建”、“中業(yè)”四艘軍艦,于1946年10月23日從南京出發(fā),11月2日抵達廣州虎門,9日抵達海南榆林港。
接收東沙群島:國民政府于1946年5月23日派海軍抵達東沙群島,設(shè)置氣象臺。8月15日廣州行轅又增派整編第64師一個排登島駐守。
接收西沙群島:海軍總司令部派獨立第一排及觀象臺一個,共計67人,由西沙接收專員蕭次尹和副指揮官姚汝鈺率領(lǐng),乘“永興”和“中建”兩軍艦,于1946年11月28日進駐西沙群島之武德島。
接收南沙群島:海軍總司令部派獨立第二排及觀象臺一個,共計67人,由南沙接收專員麥蘊瑜、指揮官林遵和內(nèi)政部專員鄭資約等率領(lǐng),乘“太平”、“中業(yè)”兩軍艦赴南沙群島實施接收。因風浪險惡,兩次折回,第三次由榆林港出發(fā),終于12月12日晨安抵南沙群島之長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